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66976

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

摘要:

基础设施是在 20世纪 40 年代由发展经济学家提出,此后经济学界就一直非常关注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的现实也不断提醒我们基础设施建设对

刺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由于特殊国情原因,我国基础设施发展薄弱,而本文运用

列宁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以及如何刺

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字: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

一.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指出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生

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斯大林进一步认为,这一原理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也

适用于社会主义,是社会生产的客观规律。在技术进步、有机构成提商的情况下,生产资

料优先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指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

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1]

这就是著名的生产

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所谓优先增长,就是在两部类互相协调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的长速

度高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在联合国所属世界银行的《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2]

中曾

给出一结论,指出“基础设施与发展之间的确切关系目前尚无定论,但基础设施能力是与经

济产出同步增长的———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GDP就会增长1%,各国都如此”。

1

《列宁全集》第i卷,第71页

2

联合国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1994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不断提醒我们,不论是过去年代的消费品暇乏、重工业自我循

环,还是当前所出现的消费市场疲软,几年来所形成的交通、能源、原材料等紧张局面,

都与我们是否重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这一规律,以及能否认识、掌握和科学应用这一规律

息息相关.为了正确调整严重失调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顺利完成治理整顿的艰巨任

务,加强国家对于国民经济的有效调控,我们有必要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加强应用这

一规律指导国家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二.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基础设施生产部门是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鲜明的投资特征

和投资效应,且发展潜力巨大。基础设施是指为直接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

公共服务的设施。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商用建筑、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环保水利、邮

电通讯等建设项目。

[3]

1.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08年9月,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终于波及到中国,外需骤减,而之前中国经济主要

靠外需拉动,危机到来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农民工大量返乡。之前大量投资的为

保障生产的基础设施如电力,煤电厂等出现了产能过剩,国家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政策。

目前,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十项措施出台,到2010年底,需投资4万亿元。“在四万

财政资金撬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建材,有色金属,钢铁行业将直接受益,但这些行

业的发展也建立在消化过剩产能的基础上。”⑤但是4万亿元投资中,基础设施的重点导

3

/view/(百度百科)

向了民生建设方向:超过一半用于保障性住房、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

设施建设,以及支持灾后重建等民生工程,可见国家。巨额资金投入,或直接改善了人民

群众的生活条件,或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间接改善居民生

活水平。拉动内需渠道积极作用。

2.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

2.1加大塞础设施投入,以缓解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其发展相对于整个地

区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而言,仍难以适应要求,仍然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制造业

的增长,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与1978年相比,1996年我国的GDP增长

了4.45倍,工业附加值增长了6.7倍,而铁路里程仅增长了33%,内河里程却下降了

18%。道路建设大大落后于交通量的增长,人均道路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少的可怜,据一

项保守估计,我国因交通设施不足,每年新增加的社会成本相当于GDP的1%。1998年

我国长江与松花江流域特大洪灾,由于有些城市的防洪标准低,排涝设施不足,使城市遭

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不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人,将会制约我国后续国民经济的持

续发展。另外,由于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周期长,资金技术与劳动力密集度高,难于依赖进

口解决,容易成为瓶颈产业等特点,这就要求它们的增长要先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必须与

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否则在国民经济全面增长时,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2.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经济增长。

为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人。国际经验表明,基础产业是实现

工业化的基础,特别是在工业化初期,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产业,更是推动经济增长

的主动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开支,是刺激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基础设施

建设可以扩大需求,以此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需(出口需求)和内

需(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在短缺经济状态下,会经常出现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宏观调

控主要是控制需求。目前,我国市场特点是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经济发展的主

要矛盾由供给方面转向了需求方面。在国际环境和国内就业双重压力下,依靠扩大外需拉

动经济增长困难较大,所以只有立足增加国内需求,才是启动市场,缓解就业压力,实现

经济增长目标的现实选择。扩大国内需求就是要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而刺激消费,扩大

消费需求,受体制、政策、收人水平、供给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可能在短期立刻见

效。所以扩大内需,确保8%经济增长目标,就要靠扩大投资需求。按照一般规律,投资

的4O%可以直接进人消费领域,可刺激消费的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90年代以来,上

海基础设施平均每投资1元能使GDP(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元左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基础设施下游产业,如钢铁、机电、建材等

生产资料行业,可以依托基础设施资,促进本身的发展。例如上海在建造徐浦大桥时,大

桥的钢梁是用进口货还是用国产货的争论中,最终选用了国内钢材,在当国内钢铁行业极

不景气的时候,徐浦大桥的上万吨钢材用量对上海冶金业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基础设

施投资,可以吸纳更多的城镇劳动力和下岗职工,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如美国在罗斯

福的第二次“新政”(1935年一19科年)期间,建立联邦工程振兴局,投资113亿美

元,加上地方政府的27亿美元,它为35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占全国失业人数的1

乃,先后完成了25万个工程项目,这些公共工程建设,使美国中下层居民获得了好处,

为美国迅速恢复经济实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基础设施薄弱原因

我国目前基础设施缺口大、历史欠帐多,发展缓慢、设施落后,基础设施企业普遍亏

损严重,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3.1在理论上,基础设施仍然被认为是非生产性的,在评价墓础设施的作用及效果方

面,仍偏重于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生产性行为和其所创造的直

接经济效益。且长期受“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影响,只重视主体工程,而忽视基础工

程,常以经济建设挤占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基础设施成为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3.2在实践方面,基础设施被认为是非商品性的,实行的是福利供给型,不讲投人产

出,忽视等价交换,缺乏价值规律,导致公用事业收费低,亏损严重,经营和发展困难不

能实现自身简单的扩大再生产。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针对当前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和

原因,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加快基础设施发展对策

4.1搞好基础设施规划

搞好基础设施规划,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如从区域角度综合考虑各项基础设

施,完善道路系统,采用先进通讯技术,使电话、有线电视,微机联网等几线合一,综合

考虑区域给水、排水与防洪规划等。并对各项工程从功能、布局、规模、技术经济等方面

进行多方案比较,做到功能可靠、布局合理,规模合理、技术进步、经济可行。既可节省

造价,又可避免重复建设。

4.2改变政府政绩评价方式。

目前,对城市政府的政绩评价方式仍倾向于经济和创利,这在客观上导致城市政府的

行为表现在决策方式上单纯的经济观点和投资上的短期行为,使基础设施建设成了“副

业”。因此应改变对政府特别是对行政长官的政绩评价内容,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这

对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4.3制定有利于基础设施发展的宏观政策和技术政策。

宏观上讲,不仅要考虑基础设施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和结构,而且要考虑制

定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若干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人应坚持货币投人和政策投人相结

合,由于货币投人易受资金等限制,而政策投人相对受限制较小或不受限制。

4.4多渠道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我国从1998年一2000年之间将在基础设施上投资7500亿美元,三年平均每一年

的投资额相当于20000亿人民币。一般来讲,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占总投资额的60%,政

府投资只占1o%。所以应积极拓宽投资渠道,首先,除加大财政投人外,应充分发挥银

行的主渠道作用,(包括银行贷款及向世界银行及各个国家政府借款)。其次开展城市多元

化投资,改变由政府单一投资的格局,例如以进行基础设施使用权转让,拍卖冠名权等形

式筹集城建资金。三是鼓励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和外资投资基础设施参与经营。四是积极

采用融资、建设一经营一转让(BOT)、转让一经营一转让(TOT)、资产收益抵押(ABS)等融

资方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4.5加快公用事业改革步伐,由福利供给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化。

公用事业单位要按照“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发展产业化”的基本

要求,本着政企分离的原则,逐步把供水、供气、供热、公交等事业单位变为公司化管

理,把经营行为推向市场,实现基础产业的自负盈亏、滚动发展。对基础设施使用本着

“谁受益,谁付款”和等价交换原则,对基础设施受益者进行收费。对于提供有形产业的

供水、暖气、热力、电力、停车场、运输、污水排水等,做到有偿使用,明确向受益者收

费,公益性较强的公交等收费以成本为标准,解决企业的简单再生产资金;对于面向整个

社会的服务,如雨水排放等费用由社会公共负担,通过税收解决。基础设施的有偿使用,

不仅是基础产业走向市场的关键,而且为基础产业的扩大再生产积累了资金。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i卷,第71页

[2] 联合国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1994

[3] /view/

[4]谈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作用及发展对策.吕佳.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学

版).2011

[5]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以云南省为例.李正彪、杨青.经济问题

探索.2012

[6]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及其数学论证.吴栋.数量经济技术研究.1990

本文标签: 基础设施经济增长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