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70368

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

ArcGIS9教程_第9章三维分析

第九章三维分析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GIS理论方法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所限,GIS以描述二维空间为主,同时发展了较为成熟的基于二

维空间信息的分析方法。但是将三维事物以二维的方式来表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以二维方式描述一些三维的自然现象

时,不能精确地反映、分析和显示有关信息,致使大量的三维甚至多维空间信息无法加以充分利用。随着GIS技术以及计算机

软硬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三维空间分析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三维空间分析相比二维分析,更注重对第三维信息的分析。其中

第三维信息不只是地形高程信息,已经逐步扩展到其它更多研究领域,如降雨量、气温等。

ArcGIS具有一个能为三维可视化、三维分析以及表面生成提供高级分析功能的扩展模块3D Analyst,可以用它来创建动态三

维模型和交互式地图,从而更好地实现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处理。

利用三维分析扩展模块可以进行三维视线分析和创建表面模型(如TIN)。任何ArcGIS 的标准数据格式,不论二维数据还是

三维数据都可通过属性值以三维形式来显示。例如,可以把平面二维图形突出显示成三维结构、线生成墙、点生成线。因此,

不用创建新的数据就可以建立高度交互性和可操作性的场景。如果是具有三维坐标的数据,利用该模块可以把数据准确地放置

在三维空间中。

ArcScene是ArcGIS三维分析模块3D Analyst所提供的一个三维场景工具,它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三维GIS数据、进行三维分

析、创建三维要素以及建立具有三维场景属性的图层。

此外,还可以利用ArcGlobe模型从全球的角度显示数据,无缝、快速地得到无限量的虚拟地理信息。ArcGlobe能够智能化地

处理栅格、矢量和地形数据集,从区域尺度到全球尺度来显示数据,超越了传统的二维制图。

利用交互式制图工具,可以在任何比例尺下进行数据筛选、查询和分析,或者把比例尺放大到合适的程度来显示感兴趣区域的

高分辨率空间数据,例如航空相片的细节。

本章主要介绍如何利用ArcGIS三维分析模块进行创建表面、进行各种表面分析及在ArcScene中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此外,还

包括数据转换的介绍,包括二维要素三维化、将栅格数据转换为矢量数据以及将TIN表面数据转换为矢量要素数据。最后,设

计了多个实例与练习以帮助读者掌握常用的ArcGIS三维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9.1 创建表面

具有空间连续特征的地理要素,其值的表示可以借鉴三维坐标系统X、Y、Z中的Z 值来表示,一般通称为Z值。在一定范围内

的连续Z值构成了连续的表面。由于表面实际上包含了无数个点,在应用中不可能对所有点进行度量并记录。表面模型通过对

区域内不

同位置的点进行采样,并对采样点插值生成表面,以实现对真实表面的近似模拟。图9.1为某区域大气污染指数的表面模型,

图中黑点为大气污染指数的采样点。

利用ARCGIS三维分析模块可以从现有数据集中创建新的表面,它允许以规则空间格网(栅格模型)或不规则三角网(TIN模

型)两种形式来创建表面以适合于某些特定的数据分析。创建表面模型主要有两种方法:

插值法和三角测量法。主要的插值方法

包括:

1.反距离权重插值

2.克里格插值

3.自然邻体法(点插值成面)

4.样条函数插值

5.拓扑栅格插值(拓扑纠正表面生成)

6.趋势面插值

欲建立三角网表面,可以用矢量要

图9.1 某区域大气污染指数表面模型

素生成不规则三角网(包括硬或软断线、

集群点等等),也可通过向现有表面中添加要素来创建。在ARCGIS中,还可以实现栅格表面和TIN表面的相互格式转换。

创建了表面模型数据之后,可用之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诸如设置阴影地貌的可视化增强;或者进行诸如从一个特定的位置或

路径设置可视化的更高级别的分析。

9.1.1 栅格表面

1.由点创建栅格面

插值是利用有限数目的样本点来估计未知样本点的值,这种估值可用于高程、降雨量、化学污染程度、噪声等级、湖泊水质等

级等连续表面。插值的前提是空间地物具有一定的空间相似性,距离较近的地物,其值更为接近,如气温、水质等。实际中,

通常不可能对研究区内的每个点的属性值都进行测量。一般选择一些离散的样本点进行测量,通过插值得出未采样点的值。采

样点可以是随机选取、分层选取或规则选取,但必须保证这些点代表了区域的总体特征。例如某一地区的气象观测站,一般都

是在该地区内具有一定控制意义的观测点,由它们采集所得到的温度、气压、大气污染指数等数据是在空间上离散的点,同时

代表了该地区内这种指标的总体特征,因此可以插值生成连续且规则的栅格面。点插值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利用一组采样点来

生成高程面,每个采样点高程值由某种测量手段得到,区域内其它点的高程通过插值得出(例见图9.2)。

如前所述,由点数据插值生成栅格面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反距离权重、克里格、自然邻体法(邻域法)、样条函数法。每

种方法进行预测估值时都有一定的前提假设,根据所要建模的现象及采样点的分布,每种方法有其适用的前提条件。但是,不

论采用哪种方法,通常采样点数目越多,分布地越均匀,插值效果就会越好。

图9.2 高程点插值

(1) 反距离权重法。这种方法的假设前提是每个采样点间都有局部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距离大小成反比。则,离目标点近的点其权值就比远的点大。这种方法适用于变量影响随距离增大而减小的情况。如计算某一超市的消费者购买力权值,由于人

们通常喜欢就近购买,所以距离越远权值越小。

(2) 克里格方法。此方法的假设前提是采样点间的距离和方向可反映一定的空间关联,并用它们来解释空间变异。克里格利

用一定的数学函数对特定点或是给定搜索半径内的所有点进行拟合来估计每个点的值。该方法适用于已知数据含距离和方向上

的偏差的情况,常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及地质学中。

(3) 邻域法。类似于反距离权重法,是一种权平均算法。但是它并不利用所有的距离加权来计算插值点。邻域法对每个样本

点做Delauney三角形,选择最近的点形成一个凸集,然后利用所占面积的比率来计算权重。该方法适用于样本点分布不均的

情况,较为常用。

(4) 样条函数法。它采用样本点拟合光滑曲线,且其曲率最小。通过一定的数学函数对采样点周围的特定点进行拟合,且结

果通过所有采样点。该方法适用于渐变的表面属性,如高程、水深、污染聚集度等。不适合在短距离内属性值有较大变化的地

区,那样估计结果会偏大。

2.栅格表面插值

关于各种插值方法原理详细的讲解可参考本书第八章中相关内容及其它文献资料,此处不再赘述。仅就ArcGIS三维分析模块

所提供的几种插值方法的实现做一介绍。在采用这些方法从点数据创建新的栅格表面时,可以调整参数。

(1) 可变半径的反距离加权插值

可变半径插值,是指在输出栅格单元最大

搜索半径范围内,找出最近的N个点作为插值

的输入点。与之相反,固定半径插值使用指定

搜索半径范围内的所有点作为插值的输入点。

首先,选择三维分析模块的反距离权插值

工具(图9.3):图9.3 反距离权插值工具

计算步骤如下:

1) 选择输入的数据源(Input points )

; 2) 选择用来插值的属性数据字段(Z value field )

; 3) 设置幂数(Power )

(幂即距离的指数。幂越大,点的距离对每个处理单元的

影响越小。幂越小,表面越平滑。通

常认为,幂的合理范围是0.5~3);

图9.4 反距离权插值对话框 4) 选择搜索半径类型为可变(Search

radius type );

5) 设置最大搜索半径内用作输入的点数

(Number of points );

6) 指定最大搜索半径(Maximumu

distance );

7) 如有用做插值障碍(某些线性要素类,

如断层或悬崖,在其所在处高程发生

突变,在对各个输入禅格单元插值时,

可用来限制输入点的搜索)的要素类,

可选中Use barier polylines 复选框;

8) 指定输出栅格单元的大小(Output cell size );

最后,指定输出路径及文件名即可。以上操作均在图9.4所示的对话框中实现。

(2) 固定半径的反距离加权插值

与可变半径操作方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选择搜索半径类型为固定(Fixed )

。需要注意的是,固定半径插值时,使用指定搜索半径内所有的点作为输入点。如果在搜索半径内没有任何点,这时将自动增

加栅格单元的搜索半径,直到达到指定的最少点数为止。

(3) 张力样条插值

样条插值是用表面拟合一组点的方法,要求所有的点均处于生成的表面上。

首先选择三维分析模块的样条插值工具(图9.5)

: 插值过程如下:

图9.5样条插值工具

1) 选择输入的点数据源及属性字段;

2) 选择样条类型(Spline type )为张力

(Tension );

3) 设置加权值(张力样条中的加权值,

是用来调整表面弹力的值。当加权值

为0时,为标准的薄板样条插值。加权值越大,表面弹性越大。典型的加

权值为0、1、5和10);

4) 指定输入栅格单元插值时使用的最少点数(Number of points );在计算表面时,

点数控制了各个区域中点的平均树木。区域指大小相等的矩形,区域的数目由输

入数据集中点的总数除以点数。当数据不

是均匀分布时,各个区域中所包含的点的

个数与指定的点数会有所出入。如果某区

域中包含的点数少于八个,区域将会扩张

直至包含了八个点。

5) 指定输出栅格单元的大小;

最后,指定输出路径及文件名即可。以上操作

均在图9.6所示的样条插值对话框中。

(4) 规则样条插值

规则样条允许用来控制表面的平滑度。一般需

要计算插值表面的二阶导数时,使用规则样条。其实现过程与张力样条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选择样条类型时应选规则(Regularized )。需要注意的是,规则样条中的权重值用

来控制表面的平滑度。权重指定三阶导数的系数,以使表面的曲率最小。权重值越大,表面越平滑,一阶导数(坡度)表面也

越平滑。通常,权重值取0~0.5。

图9.6 样条插值对话框 (5) 克里格插值

克里格方法又分为普通克里格和泛克里格两种。普通克里格是应用最普遍的,它假定均值是未知的常数。泛克里格用于已知数

据趋势的情况,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判断来描述它。

通过使用可变搜索半径,在计算插值单元时,可以指定计算中使用的点数。这使得对于每个插值单元来说,其搜索半径都是变

化的。半径的大小依赖于搜索到指定点数的输入点时的距离。

指定最大的搜索半径,可以限制搜索半径。如果在达到最大搜索半径时,搜索到的点数还没有达到指定的数目,此时将停止搜

索,用1) 可变半径的克里格插值

已经搜得的点计算插值单元。

里格插值工

具(

输入的点数据源(Input

B 种克里格插值方法;

ivariogram model );

索半径;

最后,指定输出路径及文件名即可,以上操作均在图9.8所示的对话框中实现。 首先选择三维分析模块的克图9.7)

: 步骤如下:A 选择图

9.7 克里格插值工具

points )及其用来插值的属性字

段; 选择一C 选择插值所使用的模型(Sem D 设置为可变半径类型,根据需要选择点数及最大搜E 指定输出栅格单元的大

小。

2) 固定半径的克里格插值

与可变半径操作方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选择搜

索半径类型为固定(Fixed ),同时需要指定默认搜索

半径。可以通过Tools 工具条上的measure tool 工具,

测量点间的距离,根据实际需要估计使用的搜索半径

的大小与点数。

(6) 邻域法插值

邻域插值将TIN 的一些方法与栅格插值方法结合

起来。栅格表面使用输入数据点及其邻近栅格单元进

行插值。首先,为输入数据点创建一个Delauney 三角

形,输入的样本数据点作为三角形的结点,并且每个

三角形的外接圆不能够包含其它结点。对每个样本点,邻域为其周围相邻多边形形成的凸集中最小数目的结点。每个相邻点的

权重,通过评价其影响范围的Thiessen/V oroni 技术计算出来。

首先,选择三维分析模块的自然邻域插值工具(图9.9)

9.8 克里格插值对话框 图9.9 自然邻域插值工具图9.10 自然邻域插值对话框 插值步骤如下:

1) 选择用来插值的点数据源及高程数据源;

2) 指定输出栅格单元大小。

最后,指定输出路径和文件名即可。以上操作在图9.10所示的对话框中实现。

9.1.2 TIN 表面

通常TIN 是从多种矢量数据源中创建的。可以用点、线与多边形要素作为创建TIN 的数据源。其中,不要求所有要素都具有Z

值,但有一些要素必须有Z 值。同时,这些用以创建TIN 的输入要素还可以包含整数属性值,并且这些属性值也将在输出的

TIN 要素中保留。这些属性可以是不同输入数据源的相对精确度,或用来识别要素,如道路与湖泊等。

1. 由矢量数据创建TIN 的方法

在ARCGIS 中,可以使用一种或多种输入数据一步创建TIN 模型,也可以分步创建,并可以通过向已有TIN 模型中添加要素实

现对已有模型的改进。TIN 表面模型可以从网格

点、隔断线与多边形中生成。网格点用来提供高程,作为生成的三角网络中的结点。

(1) 点集(图9.11)。它是TIN的基本输入要素,决定了

TIN表面的基本形状。TIN表面可以有效地对异质

表面建模型。在变化较大的地方,使用较多的点,

对于较平坦的表面,使用较少的点。

(2) 隔断线。它可以是具有高度的线,也可以是没有高

度的线。在TIN中构成一条或多条三角形的边序列。

隔断线即可用来表示自然要素,如山脊线、溪流,

图9.11用以创建TIN的点集也可以用来创建要素如道路。隔断线有“软”隔断

线和“硬”隔断线两种。

“硬”隔断线用来表示表面上的不连续性。如溪流与河道可作为“硬”隔断线加在TIN

中以表示表面在其所在处的突然变化,从而可以改进TIN表面的显示与分析。这一点具有

十分重要且现实的意义。

“软”隔断线即添加在TIN表面上用以表示线性要素但并不改变表面坡度的边。比如,

要标出当前分析区域的边界,可以在TIN表面上用“软”隔断线表示出来,不会影响表面

的形状。

(3) 多边形。它是用来表示具有一定面积的表面要素,如湖泊、水体,或用来表示分离

区域的边界。边界可以是群岛中单个岛屿的海岸线或某特定研究区的边界。多边形

表面要素有以下四种类型:

1)裁切多边形:定义插值的边界,处于裁切多边形之外的输入数据将不参与插值与分析操作。

2)删除多边形:定义插值的边界,与裁切多边形的不同之处在于多边形之内的输入数据将不参与插值与分析操作。

3)替换多边形:可对边界与内部高度设置相同值,可用来对湖泊或斜坡上地面为平面的开挖洞建模。

4)填充多边形:它的作用是对落在填充多边形内所有的三角形赋予整数属性值。表面的高度不受影响,也不进行裁切或删

除。

在创建TIN的过程中,多边形要素被集成到三角形中,作为三条或更多的三角形边所

组成的闭合序列。在TIN表面中使用隔断线与多边形,可以更好地控制TIN表面的形状。2.创建TIN的操作

通常根据需要选择一组矢量数据来创建TIN,如点、线、多边形要素等均可作为TIN

的数据源。如前所述,其中一些要素是必须具有Z值的。

(1) 创建TIN表面

首先选择三维分析模块的Create TIN From Features(由要素创建TIN)命令(图9.12):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创建TIN所要使用的要素图层;

2)选择要使用的其它要素类;

3)对每个要素类,进行以下操作:

图9.12 由要素创建TIN 图9.13 由矢量要素创建TIN 对话框

A 选择几何字段(如果要素具有三维几何特征);

B 选择高程字段;

C 选择要素合成方式,包括点集、隔断线或多边形;

D 选择标志值字段(如需要以要素的值来标记TIN 要素);

4) 最后,设置输出路径及名称。以上操作均在由要素创建TIN (Create TIN From

Features )对话框中实现(图9.13)。

图9.14 由要素创建

TIN

(2) 向TIN 中添加要素

首先选择三维分析模块的向TIN 添加要

素功能(图9.14)

: 包括以下步骤:

1) 选择要添加到TIN 中的要素图层及

其它要素类(甚至可以是某要素类中

已选种的若干要素); 2) 对每个要素类,进行以下操作:

A 如果要素具有三维几何特征,可

以选择shape 字段;

B 选择高程字段;

C 选择要素集成到TIN 中的方式,

包括点集、隔断线或多边形;

D 选择标志值字段(如需要以要素

的值来标记TIN 要素);

3) 最后选择将所做改动保存在原始

TIN 中或另存为新的TIN 文件。以上操作均在向TIN 中添加要素对话框

中实现(图9.15)。 3. 由栅格创建TIN

在表面建模或建模简化可视化过程中,经常需要将栅格表面转换成TIN 表面。在由栅格转换到TIN 的过程中,可以向原有栅格

中添加原来没有的要素如溪流与道路,这样可以图9.15 向TIN

中添加要素对话框

改进表面模型。在转换时,需指定输出TIN 的

垂直精度,以后的三维分析将选择达到此精度

的点集的子集。

首先选择三维分析模块的由栅格向TIN

转换功能(图9.16):

包括以下步骤:

图9.16 将栅格转换为

TIN

(1) 选择来源栅格图层; (2) 设定TIN 的垂直精度(垂直精度指输入

栅格单元中心的高程与TIN 表面间的最

大差值。垂直精度的值越小,生成的TIN

将越好地保持原有栅格表面的详尽程

度;垂直精度的值越大,生成的表面越

粗略);(3) 设定限制加入到TIN 中的点数(可选);

(4) 指定输出的路径和文件名,完成创建。

以上操作均在将栅格转换为TIN (Convert

raster to TIN )对话框中实现(图9.17)。

4. 从TIN 中创建栅格表面

在创建表面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将TIN 转换成栅格表面,或者需要从TIN 中提取坡度、

坡向等地形因子。

首先选择三维分析模块的将TIN 转换为栅格功能(图9.18)

: 包括以下步骤:

图9.17 由栅格向TIN

转换对话框

(1) 选择来源TIN 图层;

(2) 选择要转到栅格中的TIN 属性,可以是高程、坡向、以度为单位的坡度和以百分数

为单位的坡度;

(3) 设置高程转换系数(所谓高程系数系指当搞成坐标单位与平面坐标单位不一致时,

将高程坐标单位转换到平面坐标单位时的常量)和输出栅格单元的大小(可选);最图9.19 由TIN

向栅格转换对话框 图9.18 由TIN 向栅格转换

后指定输出栅格的路径及文件名即可。以上操作均在将TIN转换为栅格(Convert TIN to Raster)对话框中实现(图9.19)。

9.2 表面分析

表面是由许多点组成的区域,其中包含着大量有用的信息。通过对表面进行简单的视觉浏览可以从总体上了解表面或对表面上

某个感兴趣的区域进行研究。同时,可以为需要进行一些更为复杂的分析如两点之间的通视性分析,或者计算表面的坡度信息

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帮助。因此,表面创建好之后,通常可用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可视化增强如设置阴影地貌的,或者进行诸如从一个特定的位置或

路径设置可视化的更高级别的分析。三维分析还提供将表面转换成矢量数据的工具,以便与其它矢量数据一起进行分析。

ArcGIS三维分析工具包括了以下表面分析工具:

1.山阴影工具;

2.坡度工具;

3.坡角工具;

4.曲率工具;

5.剪切、填充工具;

6.视域工具;

7.视线工具;

8.表面长度工具;

9.表面点;

10.体积工具;

11.插值工具;

12.切片工具;

13.创建等高线工具;

以下就常用的一些表面分析方法与过程做一介绍。

9.2.1 计算表面积与体积

使用三维分析模块的Area and V olume工具,可以计算针对某个参考平面的二维面积、表面面积及体积。

我们已知,平面上某矩形区的面积为其长与宽的乘积。与此不同,表面积是沿表面的斜坡计算的,考虑到了表面高度的变化情

况。除非表面是平坦的,通常表面积总是大于其二维底面积。进一步分析,比较表面积与其二维底面积还可以获得表面糙率指

数或表面的坡度,两者的差异越大,意味着表面越粗糙。

体积指表面与某指定高度的平面(参考平面)之间的空间大小,按照表面与参考平面

的上下关系分为两种,分别是参考平面之上的体积和参考平面之下的体积,如某山体的土方量或某水库的库容就是最常见的例

子:

首先打开面积与体积统计工具(Area and V olume Statistics)(图9.20):

图9.20 打开Area and Volume Statistics 工具图9.21 计算表面积与体积 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输入表面(Input Surface);

2.设定参考平面的高程值;

3.选择计算参考平面之上的体积还是之下的体积;

4.设置高程转换系数,将高程坐标单位转换为平面坐标单位(可选);

5.根据需要,可选择Save/append statistics to text file 复选框,将计算结果保存到指定名

称的文本文件中;

6.进行运算(点击Calsulate statistics按钮),结果将显示在按钮之下,同时写入上步所

指定的文本文件中。

7.如有需要,可重新设置参数,然后重新计算。

以上过程均在如图9.21所示的对话框中实现。

9.2.2坡度与坡向的计算

表面模型主要有栅格表面和TIN表面两类,对于坡度、坡向的计算它们各有所不同,关于栅格表面其坡度与坡向的计算请参阅

本书第八章相关内容。

1.坡度的计算

在TIN表面上的坡度与栅格表面所指不同。构成三角网的每一个三角形构成一个平面。表面上某一点必处于某一三角形,也就处于某一特定平面上,则该点的坡度即指其所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图9.22)。坡度以度(°)度量,从0°~90°。

首先,选择表面分析的坡度工具(Slope),见图9.23:

计算过程如下:

(1) 选择用来生成坡度图的TIN 表面;

(2) 选择坡度单位(度/Degree 或百分数

/Percent );

(3) 设定高程转换系数(当输入数据所定义的空

间参考具有高程单位时,自动进行转换计

算); (4) 指定输出图的栅格单元大小;

(5) 最后,指定输出路径与文件名即可。

ope )对话框中实现。图

9.25为某区域TIN 表面及2. 坡向的计算

点的坡向即指该点所处的三角形面的坡向。亦即该三角形面的法线方向

在平具(Aspect )

,见图9.27。 图9.23 打开坡度计算工具 图9.24 坡度计算对话框 以上操作均在如图9.24所示的坡度(Sl 由其计算的出的坡度

栅格图像。

TIN

表面上某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图9.26)

。坡向用度数来测量,正北是0度,正东是90度,正南是180度,正西是270度。

首先,选择表面分析的坡向工计算步骤如下:

坡度

高程

(2) 指定输出栅格单元大小;

最后,指定输出路径和文件名即可。以上

操作均在图9.28所示的坡向(Aspect)对话框

中实现。

图9.27 计算坡向 图9.28计算坡向对话框

9.2.4 可视性分析

地表某点的可视范围在通信、军事、房地产等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ARCGIS三

维分析模块可以进行沿视觉瞄准线上点与点之间可视性的分析或整个表面上的视线范围

内的可视情况分析。

1.视线瞄准线

视线瞄准线是表面上两点间的一条直

线,用来表示观察者从其所处位置观察表Array面时,沿直线的表面是可见的还是遮挡的

(图9.29)。创建视线瞄准线可以判断某点

相对于另外一点而言是否可见。如果地形

遮挡了目标点,则可以分析得出这些障碍物,以及视线瞄准线上哪些区域可视,哪些区域

不可见。在瞄准线上,可视与遮挡的部分分别以不同的颜色表示。图中A点为观察点,偏离地面一定高度(实际应用中通常观察点不会紧贴地面),B

点为目标点,从连接A、B两点的直线段可以判别AB之间哪部分地形遮挡了目标点。图

中视线瞄准线较细的部分表示通视,较粗的部分表示视线被遮挡。

2.视场

视场用以指可以被一个或多个观察点看到的所有范围。具体到栅格数据来说,即所能

看到的所有栅格单元。这在实际中也有很多的应用,比如通信塔台选址时可能需要分析在每一处的视场以确定最佳位置。

3. 视线瞄准线的创建

视线瞄准线是表面上两点间的连线,用以表示沿该线视线的遮挡情况,可以不同颜色表示可见或隐藏。 首先,单击视线瞄准

线工具(Line of Sight ),打开视线瞄准线对话框(图9.30)。 创建步骤如下:

(1) 输入观测点偏移量(Observer offset )

(可选);

(2) 输入目标偏移量(Target offset ),与观测

点偏移量类似,为观测点处高于表面的高

度(可选);

(3) 如有需要,还可对弯曲与光线折射建模;

(4) 在表面上确定观测者位置和观测目标点。

4. 视场的计算 在ARCGIS 中,可以计算表面(栅格表面

或TIN 表面均可)上单点视场或者多个观测点的公共视场,甚至可以将线作为观测位置,此时线的节点集合即为观测点。计算

结果为视场栅格图,栅格单元值表示该单元对于观测点是否可见,如果有多个观测点,则其值表示可以看到该栅格的观测点的

个数。

首先选择表面分析中的视场工具(Viewshed ),见图9.31:

图9.30

创建视线瞄准线对话框

图9.31 计算视场 图9.32 计算视场对话框 计算步骤如下:

(1) 选择计算表面(Input Surface )

; (2) 设定观察点(选择用做观测点的要素图层);

(3)

设定高程变换系数; (4)

指定输出栅格单元大小; 最后选择输出路径及文件名即可,以上操作均在图9.32所示的视场(Viewshed )窗口

中实现。

图9.33中左图为某区域栅格

DEM ,亮度越大表示高程越大,右图为指定点(图中黑点)在离地1米偏移量时的视场范围,白色表示可见区

域,灰色为不可见区域。

在ARCGIS 中,还可将山体阴影与视场栅格图像叠

加显示,可以产生非常真实的视觉感受(图9.34)

9.2.5 提取断面

在工程(如公路、铁路、管线工程等)设计过程中,常常需要提取地形断面,制作剖面图。例如,在规划某条铁路时需要考虑

线路上高程变化的情况以评估在其上铺设轨道的可行性。

剖面图表示了沿表面上某条线前进时表面上高程变化的情况。剖面图的制作可以采用该区域的栅格DEM 或TIN 表面。

计算过程如下:

1. 在ArcMap 中添加数据,然后在3D Analyst 工具条上选择该数据(图9.35);

2. 使用Interpolate line 工具创建线,以确定剖面线的起终点(图9.36);

图9.35 选择数据图9.33 视场示意图

图9.34与山体阴影叠加显示的视场图

图9.36 设定剖面线起终点

3.使用Profile Graph工具生成剖面图(图9.37);

图9.37 剖面图图9.38 调整剖面图

4.在生成的剖面图标题栏上点击右键,选择属性(Properties)项,进行布局调整与编辑

(图9.38);

9.2.6 表面阴影

1.表面阴影的原理

表面阴影是根据假想的照明光源对高程栅格图的每个栅格单元计算照明值。计算过程中包括三个重要参数:太阳方位角、太阳

高度角、表面灰度值。?N(0)

W(270)E(90)

0度

S(180)

图9.39 太阳方位角度量示意图 图9.40太阳高度角示意图

太阳方位角以正北方向为0度,按顺时针方向度量,如90度方向为正东方向(图9.39)。由于人眼的视觉习惯,通常默认方位

角为315度,即西北方向。

太阳高度角为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同样以度为单位(图9.40)。为符合人眼视觉习惯,通常默认为45度。

ArcGIS 中,默认情况下,光照产生的灰度2. 计算表面阴影

表面的值的范围为0~255。

分析中的阴影工具(图

9.41如下:

(1)计算阴影的表面(Input (2)度角与方位角;

示的计算阴影(Hill Shade )对话框中实现。

图9.43

为某区域设定入射方位角为

315度,高度角为45度所生成的表面阴影栅格图像,建模工具(在图9.42中选中Model Shadows 复选框)

,可以计算出某一特定光照明度与高程栅格数据叠加显示,可以得到更好的视觉效图9.41 计算表面阴影工具 首先,选择表

面)。

步骤

选择用来Surface );设置太阳高(3)

设定高程转换系数; (4) 指定输出栅格单元大小(5)

指定输出路径及文件名。 以上所有操作均在图9.42所可以看出阴影图很好地表达了地形的立体形态。

3. 阴影化

图9.43 阴影图示例

图9.42 计算阴影对话框 通过阴影条件下区域内处于其它栅格单元阴影中的那一部分栅格,它们会被赋值为0。则通过空间分析

的重分类(Reclassify )方法生成二值图像,阴影区和非阴影区分别赋值。图9.43所示区域经过上述处理后可得阴影二值图

(图9.44)如下:

4. 高程数据与阴影图层的叠加显示

通过将阴影栅格图层设置一定的透果以便于分析应用。设置透明度的方法是首先打开图层属性对话框,在显示(Display )选

项卡中的Transparent 选项设置,一般以50%的透明度为佳。叠加显示效果如图9.45:

5. 三维场景中表面阴影的建立 置栅格表面自身的高程值为其基准高程后,在属性对话

框的

9.2.7 表面长度的计算

1. 表面长度

表面上沿某一方向的剖面线的长度。表面长度通常大于等于线的平面长度。计算工具Surface Length 。该工具需要一个表面与

表在ArcScene 三维场景中,设Rendering 选项卡中,

选中Shade area features relative to the scene’s light position 复选框,使表面具有阴影显示。同时可以使用光滑工具(Use

smooth shading if possible )使阴影表面更加光滑。结果如图9.46所示:

图9.44 阴影二值图 图9.45 高程数据与阴影图层的叠加 图9.46 三维场景中的阴影图表面长度即地表的起伏变化增加了三维线

的长度。

ArcGIS 在ArcToolboox 中提供了表面长度(无论是TIN 表面或栅格表面)及一个由二维线段组成的要素类作为输入数据源。

计算得出的表面长度将作为一个字段添加到要素类的属性表中。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面相交的一段线段参与表面长度的计算。

因此,完全在表面所在区域之外的输入线段

计算得出的表面长度为零。

当输入的表面是TIN 表面时,以线

段与双线如图9.47)

。一般来说,采样间距不宜小于栅格ArcGIS 中的计算

Analyst

Tool

(1)Input Surface )

(其值(2)类

(3)中的字段名

(4))(在(5)项)

。 表面三角形的边或结点的交点为其

采样点,对高程做线性内插生成三维线。

当输入的表面是栅格表面时,采用

性内插方法对线段高程做内插生成

三维线。其顶点以间距不大于采样间距

为准进行依次选取。采样间距影响着表

面长度的计算结果。默认值为与栅格尺寸相等。采样点之间的间距越小,三维

线段就越吻合表面,同时三维线段越长(尺寸的一半。

2.

表面长度在图9.47采样间距对表面长度的影响 首先,在ArcToobox 中打开3D s ,打开其中的Functional Surface 工具

箱,双击Surface Length ,打开表面长度计

算工具(图9.48)。

计算过程如下: 选择输入表面(将用以进行插值生成三维线段)

; 选择包含二维线段的输入要素(Input Feature Class );

指定添加到要素属性表图9.48 表面长度计算工具 称,默认为SLength (可选项);

设定采样间距(Sampling Distance 表面上计算长度的步距)。当输入表面为TIN

表面时,如前所述,默认采样间距以TIN 表面上三角形边及结点与线段的交点自然分割;如为栅格表面,默认间距为栅格尺寸

大小。此项亦为可选项。

设置Z 值转换系数,用于当平面单位与Z 值单位不同时进行转换(可选图9.49为输入的表面、要素类与计算得出的表面长度

(SLength1)。

图9.49 表面、要素及相应表面长度

本文标签: 表面栅格插值分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