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67554

2024年5月18日发(作者:)

浅议史上西凉和薛平贵传说

一、史上西凉。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凉州词》(又名《出塞》)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又名《凉州

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原题二首,此其一,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

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

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

寞的景象。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

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

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

《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故址在

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

塔堡附近。将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即: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

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

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

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

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

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

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

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

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

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

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

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

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

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

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

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

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

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

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行客儿。”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

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

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

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

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

用?

西凉是汉、隋、唐时期在青海、甘肃、内蒙古、新疆一带的少数民族政

权。史上存在三个西凉政权。

第一个西凉政权始建于公元前205年,起先,流动在塞外的羌族人民连年

受秦王朝的欺压,在秦朝灭亡以后,武威郡的羌族贵族建立了西凉政权,长期

统治青海、甘肃一带,统治者勤于朝政,直到东汉末年传至马腾之手以后,西

凉国日益衰败。汉武帝执政时期,曾派人打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从此,汉

朝和西凉来往频繁,两国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到了东汉建安年间中后期,

由于汉室衰弱,曹操当道,各路诸侯拥兵造反,大汉王朝仅存半壁江山,马腾

身为汉王朝一方诸侯,起兵勤王,对东汉王朝的曹操党派宣战,自此,西凉连

年征战,大兴土木,由极盛逐渐转为衰败。建安十九年,马腾兵败许昌,其子

马超继任西凉王,后马超在潼关兵败,西凉本土落入曹操之手,东汉王朝统一

西凉。

第二个西凉政权(公元400——公元421)为中国十六国之一。汉族李暠

所建,都酒泉(今属甘肃)。盛时有今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西抵新疆葱

岭。后凉主吕光时,段业于397年在张掖自称凉州牧、建康公,李暠为效谷县

令,迁敦煌太守。400年,暠据敦煌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公,设官建号,

发兵攻下玉门以西诸城,控制了西域,建国西凉,是为西凉太祖。401年,沮

渠蒙逊攻杀段业,建北凉。暠常对北凉作战。405年暠迁都酒泉,并徙胡、汉

各族2.3万户于酒泉一带,以汉人1万户侨置会稽、广夏二郡,余户分置武

威、武兴、张掖三郡。北凉沮渠蒙逊每年进攻,西凉力不能敌,故与其通和立

盟。暠安抚境内,敦劝稼穑,但北凉背盟进攻,暠不得不迎战。417年暠病

死,子李歆继位,继续对北凉作战。420年歆闻沮渠蒙逊南伐西秦,率军3万

往攻北凉都城张掖,途中为蒙逊所败;蒙逊杀李歆,进占酒泉。同年九月,歆

弟李恂据敦煌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421年三月蒙逊攻破敦煌,恂乞降不成

后自杀,西凉因此亡于北凉。西凉因其统治地区古为凉州,故国号为“凉”,又

位于凉州西部,故名“西凉”。西凉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李氏和诗人李白、李商

隐尊为其先祖。

到了隋朝末年,由于隋朝衰败,十八路反王割据中原,西凉国拥兵反抗,

宣布脱离隋王朝统治,独立于河西。李轨(?-619年),甘肃武威人,隋唐年

代甘肃河西地区割据者,曾自称河西大凉王,此为第三个西凉政权,后兵败于

唐朝。唐太宗将西凉定为安西都护府,由唐朝派去的安西都护为最高长官,分

裂长达百年的西北部地区恢复统一。

唐太宗时期征战西凉的战争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由此衍生出很多美轮美

奂的民间传说,最著名的有《银屏公主》,讲的是秦琼之子秦驸马征战西凉期

间,秦琼之孙、银屏和秦驸马之子秦英打死当朝太师的故事。在当时西北一带

甚为流行的民间传说,就是《薛平贵与王宝钏》了。

二、民间传说中的薛平贵与王宝钏。

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爱情故事大致如下:

相传,王宝钏是唐朝宰相王允的三女儿,她天生丽质,聪明贤慧。到了婚

嫁年龄,她看不上诸多王公贵族的公子,却偏偏对在家里做粗工的薛平贵产生

了爱意。经过彩楼抛绣球,她选中了薛平贵。不料其父嫌贫爱富坚决不允。无

奈之下,她与父亲三击掌后断绝了父女关系,嫁给薛平贵住进了寒窑。后来,

薛平贵从军征战,远赴西凉,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18年中,王宝钏贫病困

顿,挖光了周围的野菜,苦度日月。薛平贵历尽风险,屡遭垂涎王宝钏美色的

魏虎暗算,同时也屡闯难关,战功赫赫。后来,薛平贵娶了西凉国公主玳瓒,

当上了西凉国的国主。18年后归来,与王宝钏寒窑相会,封王宝钏为正宫皇

后,可王宝钏却在被封为皇后之后十八天就死了。

我国民间传说中的薛平贵故事来源甚古,过去人都以为是由薛仁贵故事转

变出来的;实则以薛仁贵为中心的旧剧《汾河湾》,绝不如以薛平贵为中心的

旧剧《武家坡》在民间传说里占有势力,恐怕《汾河湾》反倒是根据《武家

坡》改编的。薛平贵故事显然是人民喜爱的古代传说:王家三位姑娘金钏、银

钏、宝钏的命名,以及剧中若干穿插都带有民间的朴实的风味,虽然薛平贵故

事不见于元曲,然而可能在元代以前就存在而只流传在西北一带。京剧《武家

坡》本是由秦腔借来的,其事既不出正史而偏偏附会到唐代,且提到西凉,所

以故事可能是唐宋间西北边疆的产物。

西安武家坡王宝钏寒窑,作为一个古迹,已在多年前修复并对外开放,其

中还塑有薛平贵、王宝钏像及红鬃烈马像。这一古迹的产生,实际上只是出于

一种传说,它是由旧剧《武家坡》——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而来的。但是薛

平贵与王宝钏在历史上并无其人其事,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说法倒有多

种。

薛、王故事的出现,最早约在唐、宋之际,因此,较多的看法认为它是薛

仁贵与迎春故事的演变,因为演薛、王故事的《武家坡》,与演薛、柳故事的

《汾河湾》情节十分相似。过去持这一观点的较普遍,今天也仍大有人在。

薛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出身于穷苦的农民家庭,武艺高强,尤善骑

射,惯使方天画戟(舞台演出时使枪)。唐贞观中(约公元637年前后),唐太宗

李世民征伐辽东,仁贵应募投军。辽军二十万拒战,仁贵身着白袍,腰悬两

弓,骑马持戟,冲入敌阵,与之鏖战,“所向披靡,敌遂奔溃。帝召见叹异,迁

右领军中郎将,”仁贵自此发迹。一次,高宗驾临万年宫,山洪突发,汹涌奔

腾,仁贵发觉后,冒着生命危险,“登门大呼,帝遽出,乘高获免。嘉其忠,赐

以御马。”显庆中(约公元658年前后),四十多岁的薛仁贵“屡破高丽及契丹,

拜左武卫将军,击突厥于天山……先令骁骑来挑战,仁贵发三矢。杀三人,虏

气慑服,遂降定以归。”当时军中有歌:“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乾封初(约公元667年前后)“以降扶余等四十城,拜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

公……永淳初(约公元685年),年七十卒。”薛仁贵历事唐太宗、高宗两代,战

功显赫,爵位甚高,文书有载,确有其人。

唐史上并无薛平贵,其人何以现于舞台?据老辈艺人中流传,某年山西一

富户为母庆寿,邀请堂会,演出《汾河湾》等戏。宾客散后,其母询问班主薛

仁贵与柳迎春最后的结局,班主回称,据师祖传下的话,薛柳寒窑相见后,仁

贵因军务在身,不敢久留,数日后又别妻回到军中。柳氏思夫心切,病逝寒

窑。富母听后悒悒于怀,恹恹成病。富子心急如焚,重金礼聘名医为之诊治,

百药无效,经一再探问起病根由,名医大悟,便说“心病还须心药医”。于是,

富子悬巨赏征求薛仁贵夫妻团圆的剧本。某文人为不违反历史,杜撰了一位“薛

平贵”,剧名《王宝钏》,情节与上演的薛仁贵戏大同小异。如薛仁贵柳家庄招

亲,薛平贵王府为婿;柳员外嫌贫爱富将仁贵、迎表逐出家门,平贵、宝钏因

受王父冷 眼相待而双双出走;仁贵与平贵两对夫妻皆困居寒窑,为生活所迫

而投军;离家十八年的薛仁贵在汾河湾会妻,分别十八裁的薛平贵在武家坡夫

妻相见。为了迎合富母的心态,薛平贵登上了西凉国的王位,王宝钏成了正宫

皇后,夫荣妻贵,大团圆结局。演出后富母大喜,病亦霍然而愈。自此之后,

京剧舞台上使出现了一个薛仁贵,一个薛平贵,“两薛并存”,相安无事。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薛平贵即是后晋石敬瑭,见于近人崇彝的《道咸以来朝

野杂记》。其说云:薛平贵、王宝钏故事,计由花园赠金、彩楼配、三击掌、

探寒窑、平贵别窑、赶三关、武家坡、银空册、算粮大登殿为止。石为后唐李

氏婿,又为契丹所立,国号晋,即戏中由西凉归来即皇帝位;其岳父丞相王

允,实指长乐老冯道,故薛平贵实乃石敬瑭之化名。但考证,石敬瑭实为后唐

明宗李嗣源之婿,而这里既称他是李氏婿,不知为何又拉到冯道身上。所以,

其事虽略有相符,看来却有穿凿附会之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故事系改编来的。今人杨宪益先生在一篇题为《薛平

贵故事的来源》的考证文章中说:薛平贵故事最早流传于西北民间,颇为人们

所喜闻乐道,后来编成戏曲,是为秦腔,而京剧《武家坡》正是由秦腔借来

的。故事可能是唐、宋间西北边疆的产物,而在元代以前只流传于西北一带。

因此,故事虽不见于元曲,也不会是薛仁贵故事《汾河湾》的翻版;相反倒有

可能《汾河湾》是根据《武家坡》改编的。理由是《格林兄弟童话》中,有篇

题为《熊皮》的,与此十分相似。《熊皮》故事大意是:一个军士遇到一个妖

人给他一张熊皮,叫他7年不得沐浴修饰,此后就可得到极大财富和终身无

忧。这军士后来来到一人家,有三姐妹都非常美丽,但大姐、二姐嫌他丑陋,

独有三妹因他救过她的父亲而愿意嫁给他。结婚后,这军士将一枚指环剖分为

二,以一半交给妻子作为信物,又出外漫游。他的妻子穿了敝衣,随便两个姐

姐如何耻笑,总是安贫守节。7年期满后,这军士衣锦荣归,她们都不认识

他;他取出指环认了妻子,大姐、二姐羞愧而死。把这个故事对照《武家坡》

中的王氏三姐妹金钏、银钏、宝钏,由三妹宝钏嫁给薛平贵,婚后平贵投戎直

到荣归,其中情节都相符。至于“熊皮”怎么会变成薛平贵,杨文认为那是因为

在古人的北欧语里,“熊皮”(The bear hide)的译音与“薛平贵”三个字的音完全相

符。为此,杨文认为故事必出于一源,它是由欧洲经西域通过回鹘人传过来

的,而当时回鹘在西北地区为中西文化交通的媒介。

综观以上诸说,来自欧洲之论似乎合情理,但是,《格林兄弟童话》是18

世纪初的作品,而薛平贵故事却在10世纪左右已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因

此,是《童话》取材古中国西北地区民间故事,还是武家坡故事来源于西方,

这还是一个疑问。看来,要弄清这一故事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还需进一步的研

究探索。

本文标签: 故事凉州一带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