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608365

报告摘要 :

智能电动汽车优质”赛道”,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寻找上游产业链投资机会

智能电动汽车是未来 5-10 年投资的优质”赛道”,在 2020 年风口启动之初,市场最关 注的是汽车的电动化属性。新能源车是最确定性的方向,资本市场提前以科技股的投资 理念给予特斯拉、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高市值。随着苹果、小米等手机厂商进入智 能汽车”赛道”,以及华为、Mobileye、百度等新兴 Tier1 赋能传统车企后来居上,智能 电动汽车格局充满不确定性。而巨头大规模入局,意味着行业逐渐走向成熟。智能电动 汽车终局不定,但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我们认为当前阶段上游零部件产业链的投资 机会是相对确定的。围绕智能化这条主线,建议首先关注感知层投资机会。

软硬件解耦趋势下,智能驾驶零部件地位提升,建议关注感知层投资机会

当前阶段在汽车这个庞大应用场景下,集结云计算、AI、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正经历电 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变革。在特斯拉、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推动下,智 能汽车商业化落地渐行渐近,也将带动上游产业链投资机会。围绕汽车智能化这条主线, 技术架构可以分成感知-决策-执行层,感知层是汽车的“眼睛”将率先受益。感知层发 展路径:1)车企硬件军备竞赛已开启,率先提高自动驾驶安全性和冗余性,单车传感 器配置在 30+个。2)硬件配置先冗余再融合,在传感器搭载数量和性能升级的基础上, 逐渐实现多传感器融合。3)软硬件解耦是最终趋势,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厂商将打破过 去依赖于一级供应商的模式,未来将更多采取直接向车企提供硬件、软件支持的方式, 从而带动相关零部件产业链地位提升。

感知层细分”赛道”中,摄像头确定性最强,激光雷达弹性最大

我们预计到 2030 年智能驾驶所带动的感知层硬件市场规模可达 3892 亿元,10 年 CAGR 为 23%。其中摄像头 1232 亿元,10 年 CARG 为 21%;超声波雷达 332 亿元,10 年 CARG 为 12%;毫米波雷达 960 亿元,10 年 CARG16%;激光雷达 1367 亿元,2025-2030 年 CARG41%。

感知层四个”赛道”中:1)摄像头增长确定性最强,在镜头和 CMOS 产业链环节格局 向好。2)激光雷达” 赛道”弹性最大,目前还处于技术驱动阶段,风险与机遇并存。3)毫米波雷达犹存国产替代空间,虽然主要市场被 Tier1 占据,国产 初创公司进行技术集成化创新,仍有打破垄断的机会。4)超声波雷达市场技术较为成 熟,已有奥迪威等国内厂商布局。

1 软硬件解耦趋势下,智能驾驶零部件地位提升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称:“每一个行业都有可能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未来最能颠覆 的一个产业就是汽车产业。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可能将中国 16 万亿产值的汽车业,包括周边产 业,彻底颠覆掉。”

全球乘用车出货总量接近 1 亿辆,以 2 万美金的 ASP 来衡量,全球汽车是一个 2 万亿美元量级的市场。另 2019 年全球商用车出货量 2696 万辆,中 国 432 万辆。当前阶段在车这个庞大应用场景下,集结云计算、AI、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正 经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变革。在特斯拉、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推动下,智 能汽车商业化落地渐行渐近,也将带动上游产业链投资机会。

1.1 智能化落地长周期下,感知层最先受益

围绕汽车智能化这条主线,技术架构可以分成感知-决策-执行层。感知层是汽车的“眼睛”, 环境感知是实现智能驾驶的第一步,通过组合多传感器来感知环境,在 V2X 通信技术下实现 车内车外通信。决策层是汽车的“大脑”,是实现智能驾驶的关键一环,融合多传感器收集的 数据,并做出最佳决策。执行层相当于汽车的“四肢”,是智能驾驶的最后落脚点,根据决策 实现纵向横向的自动控制。

多传感器配置保证系统冗余:自动驾驶分为 L0-L5 六个等级。在等级要求上:L0-L1 驾驶员参与对车辆横向和纵向控制,L0-L2 驾驶员完 成目标和事件探测与响应。到了 L3 阶段,在特定驾驶模式下由自动驾驶系统完成所有的动态 驾驶任务,但期望人类驾驶员能正确响应请求并接管操控。在功能实现上:L1 主要实现自适 应巡航、自动紧急刹车、车道保持、泊车辅助等功能,L2 能完成车道内自动驾驶、换道辅助 和自动泊车;而 L3 可以进行有条件的自动驾驶如高速自动驾驶,城郊公路驾驶等;L4-L5 最 终实现车路协同,达到城市内自动驾驶。在硬件配置要求上:自动驾驶程度的递进,需要多 传感器的融合,对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感知层硬件的性能和数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1.2 传感知配置先冗余再融合,前向融合是最终趋势

多传感器融合的感知系统可以形成互补,有效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光照,天气,路况各种 复杂条件,以及再安全方面形成冗余设计。激光雷达对于距离的探测很强,也具备一定的全 天候工作能力,在 3D 成像和高精度地图定位方面具备优势。摄像头的采样率和分辨率很高, 对于纹理信息获取能力强,但是受到天气的影响太大。相比于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 的优势在于全天候工作特性,受不良天气影响弱,测速、测距能力强。超声波雷达主要适用于 近距离感知,具备成本低车规级量产容易等优势。

车企硬件军备竞赛已开启,提高自动驾驶安全性和冗余性。从主要车企重点车型感知层 硬件配置的情况来看,除特斯拉软件能力强大硬件配置较为激进外,其他车企考虑到系统的冗 余性,硬件配置持续推高。以特斯拉 Model3 为例,配置 8 个摄像头,12 个超声波雷达,1 个 毫米波雷达。其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车企基本摄像头配置在 10 个以上,超声波雷达普遍在 8-12 个,毫米波雷达 3-5 个配置情况居多,另外还有车型领先配置了激光雷达。以蔚来 ET7 为例, 搭载了 11 个 800 万像素的摄像头,12 个超声波雷达,5 个毫米波雷达,和 1 个激光雷达。

前融合是未来趋势,最终实现软硬件解耦。传感器融合分成两种:前融合和后融合。后 融合算法下,每个传感器各自独立处理生成目标数据,再由主处理器进行数据融合。而前融合 只有一个感知算法,在原始层把各种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在一起,实现原始数据的同步,即空间 同步和时间同步。相较于后融合,前融合的优势在于:1)前融合将所有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 行统一算法处理,降低了整个感知架构的复杂度和系统延迟;2)许多后融合感知中被过滤掉 的无效和无用的信息,在前感知路线中通过与其他传感器数据融合后进行综合识别,可以创建 出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环境感知信息,大大提高感知系统的稳健性。

前融合对于提高感知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健性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实现多传感的前融 合对于软件、硬件、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软件算法需求:各个传感器数据采集方式和 周期相对独立,后融合向前融合转化需要实现数据空间和时间同步,来控制时间误差需要在 1 微秒以内,100 米外的物体距离精度要在 3 厘米以内,这样需要主机厂在算法端给各个传感器 提供时间校准和空间标定的功能。2)芯片算力需求:整车所有传感器原始数据都汇集到中央 计算平台进行处理,对于 AI 芯片的算力提出更高的要求。3)数据通信需求:一是车载的传 感器如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来自于不同硬件厂商,因为产品接口与商业协议等等 问题,有些传感器无法获得原始数据;二是车内通信带宽需升级来支持多传感器数据的并发。

多传感器前融合是长周期目标,目前还属于智能驾驶发展初期,传感器本身硬件升级还 有长足空间。多传感器发展路径会趋向冗余再融合,在传感器搭载数量和性能升级的基础上, 逐渐实现多传感器融合。摄像头从单目升级到多目,像素从 2M 到 8M 再到更高像素。毫米波 雷达从低频的 24GHz 毫米波雷达向 77GHz 和 79GHz 升级。激光雷达还处于技术驱动阶段, 还需翻越车规级量产和降成本两座大山。而另一端软件部分,也将从传统的控制器算法向深度 学习视觉算法到增强型学习决策算法,多次

本文标签: 研究报告传感器汽车电子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