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608852

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

论述题 从我国收音机电路的发展历史谈通信电路的进展

中国人对收音机亦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收音机不依赖电网,可免电池或用干电池,

价格较便宜,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普及,并有了“话匣子”“戏匣子”“半导体”(晶体管

时代)等昵称。而电视机因依赖电网和工业基础,到上世纪80年代才普及。

而回首收音机的历史,它经历了从奢侈品,到必需品,再到收藏品的演变,这是电子

技术进步的活标本,经历了矿石检波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四次演变。可以说,一

部中国收音机的百年史,其背后也是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展史 。

中国电台和收音机起源于上海滩

1895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1896年赴英国获得无线电报专利。

1897年5月2日出版的第25册《时务报》即刊出译文“无线电报”,提到“无论水陆,

随时随地可以通信。”

1874年karl ferdinand braun发现了一些天然矿石具有单向导通的特性,这是人类

第一次发现半导体的整流特性,这就是最早的二极管了。利用他的发现,1894年,jagadish

chandra bose利用方铅矿的单向导电性,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检波器——矿石检波器。

当时人们并没有理解这个现象的内在机理,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意识到矿石检波

器实际上是利用金属-半导体接触点形成的肖特基势垒具有的单向导电性进行检波的。

1920年11月2日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kdka广播电台,是世界上第一

个正式每天播出的广播电台。

当时有报道写道:“在日伪统治时期,虽然对于无线广播电台的设置及播音内容等实施

了严格的管制措施,但上海各类无线电台仍极为活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各具背景的

‘地下电台’,它们的播音令日伪头痛不已。”

亚美代表中国本土收音机产业起步

祖籍福建的上海滩苏家实在是非同凡响、“富延三代”。

第一代苏升是上海商界领袖。1903年,第二代的苏本炎和几个兄弟在上海创立了民立

中学,1905年再创立民立幼童学校。尽管苏本炎英年去世后家道中落,第三代的子女依然

非常优秀,长女苏祖斐在1937年创办了难民儿童医院,后又改组成立我国第一家儿童医

院。

排行第四的苏祖国1922年高中毕业后工作,业余在美国万国函授学校学习无线电专

科,他与二哥苏祖圭(同济大学机械系)、三哥苏祖修、六弟苏祖尧都对无线电技术有着强

烈的爱好。他们在家中设立实验室,旋即装成一架矿石机,第一次听到法国驻军电台的电

报讯号,全家人兴奋无比,接着就从一管机开始向多管机发展。兄弟们组装无线电接收器

(即收音机)委托电器行销售。 当时广播刚刚在上海流行,苏氏兄弟自己组装的收音机比

国外产品便宜很多,甚至供不应求。在装置收音机时,发现从国外购买的很多无线电零配

件,制作起来并不困难,价钱却很贵。如一只矿石架卖一元(银元)多,刻度盘每只4元,

纸质电容器1元,而一台矿石机在市场上要卖七十多元(银元),获利极高。于是,他们的实

验室很快发展成为无线电厂。

自1934年开始,国际上流行的超外差收音机进入上海。和以前市售的再生式或者超

再生式收音机相比,超外差收音机的灵敏度、稳定度和选择性更好。

本文标签: 收音机矿石发展上海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