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68692

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

微信陌陌交友 谨防上当受骗

“查附近”,查到的不一定是好人;“摇一摇”,摇来的可能是厄运。近年开始流行的“微信”、“米聊”等新型手机通讯软件在给群众带来通讯便利的同时,也被不法分子盯上了,利用其搭讪事主,和事主交友,通过网络聊天骗取事主信任后,约事主见面,伺机作案。今年以来,广州市接连发生利用“微信”诱出事主实施抢劫、抢夺等违法犯罪的警情,作案手法新、针对性强,对此,广州警方提醒市民,尤其是单身独处的年轻女性,别迷恋“微信”,谨防“微信”搭讪的陌生人,交朋友要多长个心眼,小心上当受骗。

“微信”是网上推出的手机即时通讯免费应用程序,具有“摇一摇”(与同时在摇手机的陌生人即时通讯)、“漂流瓶”(扔漂流瓶匿名交友)和“查找附近的人”(通过用户地理位置与附近的人即时通讯)等多种新型即时通讯功能,且只需使用手机号或QQ号进行非实名注册即可,在手机网络覆盖处就可随时随地与陌生人聊天。随着各类新型手机通讯方式的日益流行,“微信”作为当下手机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为陌生人之间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结识和交流平台,受到不少年轻人喜爱。

但是,“微信”在给群众带来通讯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据介绍,今年以来,广州发生数起利用“微信”诱出事主实施抢劫、抢夺等违法犯罪的警情,而该类警情去年没有发生。从作案方式看,嫌疑人均通过“微信”搭讪、结识事主,通过手机聊天逐渐骗取事主的好感和信任后,将事主约至指定地点见面,伺机进行抢劫、抢夺等违法犯罪活动。从作案时间看,多选择在晚上,其中23时、1时较多发。从作案对象看,事主多为喜爱上网的年轻男女,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其中,发生在今年3月份的三起利用“微信”诱出事主抢夺的警情,作案手法相似,嫌疑人均使用同一微信号、微信名,受害人均为年轻女子。

微信骗局2案例

微信交友财物被盗

日前,22岁的鲍某在微信上偶遇一名陌生女子,经过几天温柔乡里的甜言蜜语,两人约好见面并入住宾馆,本以为是一场美丽的邂逅,但鲍某一觉醒来,才发现之前的甜言蜜语只是一场骗局。今年22岁的鲍某有一部Iphone4手机,喜爱新鲜事物的他下载安装了“微信”,时常通过“查看附近的人”和“摇一摇”的功能来交友。

7月28日,鲍某通过微信认识了一个自称叫“苏某”的女子。一来二去,两人便互加为微信好友,还互相留了QQ号和电话。之后,两人便经常在网上聊天。三天后,8月1日晚,当“苏静”登录手机微信后不久,鲍某发来消息,称自己通过手机定位发现两人离得很近,想与“苏静”见一面,“苏某”当即同意。两人见面后,鲍某发现对方挺年轻,顿时心生好感。 当晚,两人聊得很晚,鲍某提出:“现在回去太晚了,不如在附近找个宾馆开个房间?”“苏静”对这一提议并未反对,于是,两人便一同入住了位于淮河路上的一家酒店。

一夜过后,已是8月2日上午10时,鲍某到卫生间洗澡,从卫生间出来后,鲍某发现“苏静”已经离开,钱包里的200多元现金和一部Iphone4手机也不翼而飞。鲍某想了想,觉得手机和现金肯定是被“苏静”盗走的。很快,鲍某便上了网,通过QQ找到了“苏静”,要求“苏静”归还其手机和现金,“苏静”拒不归还且声称自己不可能被鲍某找到。无奈之下,鲍某选择了报警。

接警后,庐阳公安分局责任区刑警一队立即展开调查,侦查员很快查明了该名女子的真实身份叫陈某,女,20岁。8月14日14时许,心存侥幸的犯罪嫌疑人陈某在徽州大道滨湖新区一网吧上网时被侦查员抓获。

经审讯,陈某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其盗取的手机已于8月9日归还了鲍某。据陈某交代,她的一个朋友曾经通过微信交友被网友骗取了钱财,她觉得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轻而易举地盗得他人财物。 微信作为具有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新型手机聊天软件,由腾讯公司在2011年年初推出后,短短一年多便拥有了大量的注册用户。由于微信有“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可以迅速认识周围的陌生人,被很多年轻人视为“交友利器”。

然而,这个“交友利器”却频频被不法分子利用,微信交友更迅速,见面也更容易,一些警惕性不高尤其是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很容易受骗。不法分子通过微信认识的朋友趁其不备偷走了受害人的手机、电脑。此类案件的作案人多为年轻人,他们先利用“微信”寻找目标,骗取信任后邀请受害人见面,伺机对受害人实施犯罪,大多为侵财类案件。为此,负责侦办这起案件的侦查员提醒喜好用微信、米聊、微博私信、漂流瓶等交友软件的年轻人,交友要谨慎,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也不要轻易见面;不要泄露自己、家人、朋友的联系方式等信息,对方如果提出借钱,要三思而后行,辨别其真伪;假如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不要单独前去,最好叫上家人或朋友陪同;切勿轻信陌生“微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妙龄女子微信交友遇色狼

找工作的张某(化名)喜欢玩微信,在交友过程中,也把自己想找工作的想法公布在了微信上。一名自称在淄博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男子主动加张某为好友。本以为用微信“摇一摇”就找到了好友和一份不错的工作,没想到却是噩梦的开始,11月10日,男子王某(化名)将张某骗至单位宿舍内实施了强奸。11月16日,王某被高新区警方刑事拘留。

以找工作为由布下骗局

22岁的张某从外地来到淄博找工作,年轻的张某对未来有许多美好憧憬,也对当下很流行的微信情有独钟,经常用手机发微信交友。10月份的一天,一名自称叫王某的男子通过手机微信“摇一摇”功能与受害人张某搭讪。“美女,我们很有缘分,能聊一聊吗?”一开始,张某对王某的主动搭讪并不热情,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回话,王某随后几乎每天都会主动与张某聊天,这让张某的防范心理大大降低,随着彼此热聊的升温,两人的关系也逐渐熟络。看到张某将想找工作的想法发布在微信上后,王某便投其所好,主动询问张某所学的专业和以前从事的职业,在得知其学了会计后,王某便精心策划好了一场骗局。

“我们公司正在招聘财务会计,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你可以来试试看。”11月10日,王某谎称自己的公司正在招聘,并且能通过内部关系为张某谋得一个职位,便将张某骗到了其公司,中午吃过饭后,王某将张某骗至其宿舍,在其宿舍内将其强奸,后畏罪潜逃。张某报警后,淄博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刑侦大队会同石桥派出所立即展开调查工作,连续几天缜密侦查、周密布控,运用多种侦查手段将嫌疑人王某抓获。

嫌犯专加年轻女子为好友

经审讯,王某对自己强奸张某供认不讳。今年26岁的王某是外地人,在高新区一家企业打工,单身的王某闲来无事很喜欢用微信交友,在其手机中,有许多微信好友为年轻女性。案发后,王某向单位谎称有事不去上班便离职,随后四处躲藏,由于担心张某报警,王某曾联系张某试图私了,没想到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而涉世未深的张某对于自己轻信他人,导致上当受骗后悔不已。

微信在给手机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利用微信劫财劫色的事例也常见诸报端。高新区警方提醒微信用户,尤其是年轻女性,提高警惕,切勿轻信陌生“微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一摇一晃可能会摇来诈骗、强奸等不法侵害,特别是女性千万不要接受陌生人见面邀请,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侵害——被骗财又骗色。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防止骚扰,微信用户可在隐私设置里进行设置;微信交友时,不要轻易见面。

微信交友的隐忧

晃晃手机,伴随着“咔嚓”一声,手机页面上显示出若干素不相识的人,你可以与他们打个招呼,聊上几句,甚至成为好朋友。人潮涌动的大街上,时不时有人像用对讲机一样对着手机说两句,无需惊讶,他们正在使用“微信”。自去年问世以来,微信的用户量在400多天内就突破了1亿。与其相似的软件还有“陌陌”、“米聊”等,其中“陌陌”也号称用户已超过300万。它们可通过手机网络发送语音、图片、文字消息等,均以新型社交媒介自居,宣称是“一种生活方式”“让陌生人不再陌生”。然而,邂逅陌生人,友好浪漫的背后也不乏隐忧。

趣味应用俘获年轻的心

像其他聊天工具一样,微信等移动社交软件也支持文字、图片的传送,但是更吸引人的还是它的“对讲”功能:按住通话键,说出一段话,它就能录下你的话,并发送给你的交流对象。更有趣的是,点开使用“查看附近的人”功能,能让你在几秒内搜索到1000米内的微信用户;“摇一摇”,还能找到在同一时间内摇手机的同城或外地微信用户;进入漂流瓶界面,发一段语音或者文字,将会被装进瓶子扔向大海,如果内容稍有趣味,你就可能很快收获若干陌生人的热情回应。

24岁的高某去年毕业后进入苏州某外资企业工作。“有一次,周末约好一起踢球的同事临时有事来不了了。缺一个球员怎么办?我灵机一动把微信签名改成了‘寻人踢球’,然后查找了附近1000米之内的人,没想到还真的找到了一个球迷。现在这哥们已经是我们固定的‘球搭子’了!”除了踢球,他还多次利用微信找人一起拼车。

一直热衷于尝试各种新型应用软件,自称“技术男”的高鹏还发现,微信的作用不仅限于聊天交友。“工作中经常需要传送一些图片,用微信传送比彩信更便宜、更方便,而且可以接收QQ离线消息、QQ邮箱提醒。对我这种不能守在电脑前的人来说,不会因此错过任何资讯,很是实用。”

相比之下,这些过程只需耗费少量的网络流量,要比打电话或发短信都便宜得多,因此颇受当下年轻人的欢迎。

“自从有了微信,我就可以和在美国的好朋友语音聊天了,而且不用付话费哦!”刚工作不到一年的郭某是一个资深“微信迷”,“微信能够保鲜我特定时刻的心情,不管隔多久,对方都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

当心微信成“危信”

微信等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功能让陌生人之间的“搭讪”有了可能。很多人通过搭讪结识了新的朋友,甚至因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但是,“摇一摇”、“查找附近的人”,也可能为违法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几天,一则关于浙江“高富帅”用微信约会强奸了7名女大学生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此前,苏州市观前派出所也处理了一起与微信有关的案件。在苏州打工的周某通过微信聊天结识了青年男子席某,两人迅速打得火热。而在二人投宿旅馆时,洗澡出来的周某却发现席某不见了,一起消失的还有她的苹果手机和1500元现金。今年2月,一名杭州大学生通过微信认识了一位妙龄美少女后,便也一步步踏入对方布下的诈骗陷阱。

据了解,杭州、上海等地已连续发生十余起利用微信进行诈骗的案件。随着此类软件用户数量的上升,违法犯罪案件的数量也会相应上升。警方提醒用户需多加小心,注意个人隐私及人身、财产安全。

“男的找女的,女的找高帅富。”这是一位男性网友的总结,有些偏颇但也代表了一些年轻人通过微信邂逅交友的心态。毕竟,将交友不慎的棒子一味打到微信、陌陌等移动社交工具身上确有些“冤枉”,更重要的是工具使用者的心态。更有网友用尖锐的语言提醒那些热衷新鲜交友方式的年轻姑娘:“网络不是童话世界,别太幻想里面有白马王子。”

技术岂能治疗孤独 “确实挺有意思的,就像对讲机一样。”在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女士一个月前也开通了微信,但没想到新鲜劲儿还没过,烦人的骚扰就来了。“最近我一上线就有陌生人过来‘打招呼’,有些人签名直接写着‘寻找一夜情’,把我吓得不轻,不敢再用了。”

70后的韩女士则认为这样的手机应用“很无聊”,即使在详细了解了微信的所有功能后,仍然表示并不感冒。“一部手机能让我发发短信、打打电话就足够了。”

在公司里90后的“唆使”下,50多岁的南京市民某东也用上了微信,与在澳洲留学的女儿微信聊天已经成为他每天的习惯,不过说到社交,他还是坚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新型移动社交工具发展之快,令很多人始料未及。“它们丰富了手持设备用户之间的沟通方式,社交体验大大提升,其强大的沟通功能,形成纵横交错的社交链,使世界变成了‘没有陌生人的世界’。”通过微博联系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导沈阳,他认为这类应用确实是技术上的进步。

然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淡漠、孤独,如果要依靠新型社交媒介来改变,还是太过简单化的想法。“技术只能提供人与人沟通的管道,并不能治疗孤独本身。”专家在一份关于微信的研究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专家还指出,很多人原本想通过新型社交方式拓宽有意义的社会交往,但某些使用者的滥俗化也给这类新社交媒介带来了劣势。“搭讪交友”的美好愿景,不可避免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不法分子“绑架”,给这种社交蒙上一层阴影。因此,他希望软件开发者能够加强对用户隐私的保护,进一步完善系统设置,增加过滤垃圾信息的功能,而用户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警方提醒:

为防止陌生人发“微信”骚扰,“微信”用户可在隐私设置里进行设置,保护自己的隐私;使用“微信”交友时要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信,也不要轻易见面,若见面,见面地点最好在繁华场所,并注意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要贴身存放;如果对方提出借手机、借钱时,要三思而后行,防止上当受骗。

本文标签: 微信手机交友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