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67287


2024年6月19日发(作者:)

7《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反思(篇一)

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他们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

式,对“盘中餐”、“身上衣”及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

一定的距离。本节课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我主要从以下向

个方面入手:

一、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源。

在设计本节课时,不是死搬硬套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借教材,如书中的第一个图

片,没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餐桌上有什么?它们从哪来?而是教师巧妙以聊天、谈话的

形式开课引入“老师想知道你们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它们从哪来?”“谁为之付出了辛

勤劳动?”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民主、平等、

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有话可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教材,调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资源。

儿童的品德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所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已有的

心灵体验是品德课最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本节课,我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丰富他们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如:“你在哪儿看到过这些农产品?”“你在超市还

看到过哪些产品是农产品加工的?”“你知道超市、农贸市场的农产品是从哪儿来的?”“除

了吃的离不开农业,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产品也来自农业?”等,这些都是学生已有

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这些经验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逐步使学

生懂得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资源。

品德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本

节课课前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走进超市、

农贸市场,分组搜集蔬菜、粮食、禽蛋、肉类、水果等农产品,搜集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包

装袋,调查、访问、上网查询农产品的加工过程等,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

亲自感受到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教学更具有了针

对性,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保证。

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教学预设、关注评价学生方面

还有不足,有待今后继续提高。

7《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反思(篇二)

《我们的衣食之源》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的第一课,

我所上的这节课主要是完成第一课时“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的教学任务。作为我们西北的

孩子,对于大米的种植过程相对还是很陌生的,所以这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通过

大米的生产过程,理解物品生产的艰难,以此来体会农业生产者的辛勤劳动,让学生学会

尊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有以下几点:

一、猜谜导入

本节课我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进而询问孩子们是否喜欢大米饭,看到“洗了澡,

蒸了桑拿”的大米你是否想知道大米是如何来的,以此来激发孩子们学习探究的兴趣。


本文标签: 学生生活教学农业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