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67254


2024年6月17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网络舆情“倒逼”政府提速

作者:何源

来源:《计算机世界》2010年第29期

编者按:

人在做,天在看?

错!

在网上的各种曝光之下,社会变得透明,也让民意的传达空前快速,指向愈加集中。谁在仗势

欺人?谁在贪污腐败?谁在位却不作为?谁又是人民的父母官?

人在做,人们都在看。

1998年8月7日,长江九江段决堤,《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突破层层消息封锁,用手机向

报社发送现场灾情。根据他的这8条短信,报社编成独家新闻《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

这篇后来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消息在当时却被有关部门指责违反了“不准公布灾情”的宣传

纪律。

2010年7月18日,南京高旺河河堤发生管涌险情,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在抢险现场

通过手机向媒体发布新闻:“该管涌造成河堤内部分积水,无人员伤亡。抢险工作正在有序进

行。”封堵成功后,曹劲松在管涌发生地西江村的村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抢险详情。

“长江汛情12年,见证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历史性进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对

《计算机世界》记者感慨地说,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及时地把真相告知公众,是制止流言、降低恐

慌、减少社会损失的最有效办法。

近日,人民网发布《2010年第二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排行榜》,从2009年7月排行榜问世

至今,网络舆情见证了政府执政的变化:2010年第二季度应对各项指标与第一季度相比,信息透明

度增长20.2%,政府响应增快14%,政府公信力增加10.6%,与去年相比综合得分增长了近25%。

网络舆情,已经形成了权利时代的“倒逼机制”。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吴兢认为,在

互联网时代,公民的权利觉醒和监督,正是“倒逼机制”的两把利剑,“倒逼”服务型政府提速,“倒

逼”“权老大”们退出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

“黄金4小时”

龙源期刊网

考问政府响应

此次排行榜上,位列第一的是“安徽马鞍山书记现场处置打人事件”。马鞍山花山区旅游局局

长汪国庆动手打中学生胡某引起众怒,市委书记郑为文于事件发生当天深夜赶到现场,登上警车

对群众喊话,并将汪国庆就地免职。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政府对沸腾民意的敏感程度和认真

响应,并为挽回政府形象做了良好的铺垫。

无独有偶,2005年同样发生在安徽的“池州6•26”事件与马鞍山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肇

事者驾车欺凌青年激起群众公愤,从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而事发当日,时任池州市委书记的何

闽旭正在九华山逍遥快活,对市里报告置若罔闻,甚至不耐烦关了手机,从而贻误了政府应对的大

好时机,引起轩然大波。

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

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认为,在新兴媒体时代,“黄金

24小时”法则已渐显无力,4小时内,微博、BBS等新媒体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重大

舆论影响的事件,“黄金4小时”已经成为考验政府响应速度的关键。

此次排行榜中政府响应速度位列第二的,是4月13日发生在辽宁大连庄河的“千人市政府下

跪”事件,庄河市龙王庙村1000多名村民在市人民政府大楼门口集体下跪,反映村干部涉嫌腐败

问题,遭到拒绝。4月24日,大连市委做出决定,庄河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明对该事件处理失当,

责令其辞职。

有网友在千人下跪事件中这样评论:“主人给公仆的这一跪,跪出了整个社会大踏步的倒

退。”在人人都成为信息发布者的“自媒体”时代,官员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政府公信力。而庄

河市的上级大连市委对此事处置中,“责令”2字鲜明地表达了上级政府对民意的尊重和敬畏。

然而,政府响应速度较上一季度虽有14%的提高,但是响应速度远未达到“黄金4小时”:响应

速度排名第一的马鞍山事件从事发到有关领导赶赴现场,用了近4个半小时;而为网友所称道的

广州法制办“咆哮哥”事件,从网友6月18日留言到21日广州市法制办召开记者通气会,再到23

日广州市法制办负责人和“咆哮哥”一起到网友家中道歉,前后也有将近5天的时间。与民意互动,

和谣言赛跑,政府的响应速度将是形成良性网络问政的前提。

本地网络

缩短民意路径

龙源期刊网

位列此次排行榜最后一名,被列入红色警告的事件是“江苏海滨教育局封杀论坛”。5月,有网

友在“滨海网”发布消息,称江苏滨海县教育局在本县教育系统的校园电脑终端上做了手脚,教师

们无法登录“滨海论坛”网页。滨海县教育局局长左其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封闭了“滨海

论坛”,原因是这些网站和教育教学无关。

对此,单学刚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采访时说,地方网络论坛是“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

地方政府重视本地网络论坛建设和管理,关注“在地议题”,对构建充满良性互动的本地网络环境,

意义重大。

更是因其地方性深受网民青睐,从云南“躲猫猫”事件到湖北巴东县的邓玉娇案,2009年因网

络爆料而膨胀成社会热点的事件,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地方网络论坛,并诞生出一批批意见领袖,而

且,这些意见领袖绝大部分是“草根”。

面对这样汹涌澎湃的民意,政府应该怎么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学会“化百练钢为绕

指柔”?7月2日上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邀约的9位网民代表座谈,以“我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

建言献策”为主题与大家交换意见,这已经是汪洋第三次与草根意见领袖面对面交流。

这说明,政府官员已经学会利用网络收集民意。信息公开是网络问政的前提,在排行榜上“政

府响应”、“信息透明”和“政府公信力”3项指标中,信息透明是增长幅度最快的一项,相较第一季

度增长达到了20.2%。在这些公开的信息中,既有像江苏滨海这样“被透明”的,也有江西黎川新

任科级干部财产公示这样的“主动透明”的。从恐惧到主动应对,网络舆情也在“倒逼”政府向信息

公开提速。

信息争夺变被动为主动

一场抢占信息制高点的争夺战正在打响,拿下了这个制高点,一直被网络民意“倒逼”的政府

就完全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

4月,国内媒体报道了云南大理“洱海天域”填湖建别墅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引起社会强烈反

响。6月初,从云南省纪委传出消息,已经查实洱海天域房地产开发项目从一开始就存在官商勾

结、行贿受贿等违法问题,相关涉案人员已经受到了处置。

在此次事件中,相比以往的“狂轰滥炸”,大多数网民保持了冷静,他们没有过分苛责政府在事

件爆发前的过失,而是对官员的问责形式和力度进行了理性地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从去年的“躲猫猫”事件开始,云南省就逐渐开始推进政府信息

公开,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更是成为国内首位实名开微博

龙源期刊网

的厅级官员,“把自己放在阳光下”,公私分明,凡是公事,都用“微博云南”的账号发帖;凡是私事,就

用“云南伍皓”的账号发帖。

这其实是一次抢占信息制高点的尝试,用伍皓自己的话说,就是善用媒体,把媒体引导社会热

点的功能用足。从4月的云南旱情各项具体数据,到5月防汛抗洪工作进展,再到最近对地沟油

的检查和再利用,云南各级政府敢于在微博上晒“政事”。正是由于这样的公开,云南才得以在各

种突发事件中形象不降反升,变被动为主动。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左三)亲自登门向蒙冤入狱11年的赵作海(左一)鞠躬道

歉。

2009年11月,“南京网络发言人论坛”悄然出现在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上,继广东、贵阳等地

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后,南京市政府也加快了推行“网络问政”的步伐。与广东、贵阳不同的是,

南京市政府推出的网络发言人覆盖面更广,42个市政府工作部门、16个市政府直属单位、4个

垂直管理部门、13个区县政府、5个特设和派出机构,以及市人大、市台办、市检察院、市法

院、市红十字会等9个重要部门都单独设立新闻发言人、联络员各1名。

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认为,网络发言人与目前已普遍建立的新闻发言人机制作用

相似,不过在发言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上,网络更胜一筹。

现在,广东公安机关开微博正将这一争夺战演绎得如火如荼。今年2月,广东肇庆市公安局

率先在微博上建立了全国首个通过实名认证的公安微博,此后广东省21个地级市及省公安厅的

官方微博相继开通,这成为第二季度“网络问政实践”推广事件。

“在新媒体面前,在新的官民互动模式下,一切旧有的宣传模式、落后的执政理念都显得格格

不入,依靠政府一点一滴的努力,依靠网民送上的鲜花与砖头,网络问政必将倒逼政府执政能力的

提升。” 舆情监测室分析师刘志华这样评价。

对此,祝华新说:“很多地方政府是我们的地方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老师。”比如临沧市委

书记杨洪波的微博客“沧江潮”,曲靖市委宣传部部长何华的微博客“曲靖何华”,西双版纳州委外

宣办主任段金华的微博客“国防战士段金华”,在政务公开、听取民声、官民对话方面都做了大量

可贵的尝试。

龙源期刊网

评论

网络问政要打持久战

正在写这篇文章时,7月28日上午10:15,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原南京塑料四厂可燃气

体管道被挖断导致气体泄漏引发爆炸,数百人受伤。江苏卫视做现场直播时,一位在场官员堵住

记者:“你是哪个单位的?谁让你们做直播的?”随后,媒体证实这名官员是江苏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徐光辉。一时间,“谁让你们做直播的”成为网上热门流行语。

对比7月18日,南京高旺河河堤发生管涌险情,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通过手机向媒

体发布新闻,并在管涌发生地西江村的村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此次南京市的政府响应速度不得

不说有些让人失望。

政府没有公开响应,事件的真相就会沉寂下去吗?再来看看网络上的传播,爆炸发生后一个小

时,论坛上就出现了“南京城北某化工厂发生大爆炸,火光冲天!”的帖子,并配发图片,被各网站转

帖;12:53,一名网友发出“谁让你们做直播的”的微博,迅速被转发数千次,这位领导的照片也以裂

变速度传播;13:24,网友在微博上发出南京血库全面告急,号召南京市市民前去献血,众多人响应,

被转发5000多次。

7月29日,南京市各大本地报纸对爆炸一事仍保持缄默,只有现代快报以《突发爆燃考验南

京》将此新闻登至头条。然而,在微博上、BBS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已由伤亡转而探讨为什么易

燃易爆的化工厂离居民区这么近,爆炸事件应该为城市化进程的过度采掘起到哪些警示作用。

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突发事件不会因为政府没有响应而被“捂”下去,讨论、猜测

只会越来越多,如果政府能够遵循“黄金4小时”规则,在有效时间内抢占舆论制高点,就能在突发

事件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实,南京市在网络问政方面一向敢为人先,从去年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到今年曹劲松亮相人

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探讨新闻发言人制度,南京市在信息公开上显示了很大的决心。但是,网络

问政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并不只是漂亮地解决一次突发事件,而是要系统地、有规划地遵循

一套网络问政体系,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一次做得漂亮,网友会质疑是“做秀”;两次、三次,久

而久之就能显示出科学应对网络问政的威力。

中国政府到底有没有做好网络问政的准备?最起码,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次两次的“做秀”,

最终只会伤了民心。(文/何源)


本文标签: 政府网络事件南京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