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67736


2024年6月10日发(作者:)

二、拍摄前的准备

通过书籍、报刊、互联网查找有关的旅游指南、游记、地图以及前人拍的图片,对将

要去的地方的自然环境、天气气候和人文地理事先有所了解。这样能帮助你找到那里最

美、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景色。

在旅途中每晚睡觉前查看相机电池是否充满,并带一块备用电池,查看数码相机的储

存卡是否留出足够大的空间。

三、拍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现代建筑

自然界的风光和旅途中的名胜古迹、现代建筑在不同的季节里常会有不同的表现,而

且同样的景色在不同的时段所呈现出的风貌也迥然相异。旅途中拍摄它们会促使你仔细观

察周围的风景,让你更熟悉它们,丰富你的旅游体验。

旅游中我们一般不会携带沉重的专业器材,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手中的数码相机。

另外,旅游摄影有很强的时间限制,专业的摄影师可能为获得一张好的风光照片苦苦等

待,长时间观察,反复推敲,并运用复杂的手法、技巧,而旅游摄影却不能。所以,在拍

摄此类照片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拍摄时间的选择

如果有条件,尽量选择摄影所谓的“神奇时间”(日落之前或者日出之后)来拍摄自

然风光、名胜古迹、现代建筑照片。这个时间段拍摄更利于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这

时景区的人流较少,受到的干扰少些。(图8-1、图8-2)

2.拍摄地点的选择

最好不要选择游人拥挤的拍摄地点。很多人喜欢扎堆,看到别人都在某处拍照,所以

自己也挤进去拍。这样拍摄不但使摄影作品与别人雷同,也容易使画面中掺杂多余的游

人。观察景点附近的环境,选择一块僻静的空地,或登上附近的高处,可以使你的视野更

加开阔,拍照更加容易。(图8-3)

图8-1 《鸟瞰》王铤

图8-2 《阳朔》王传东

图8-3 《九寨沟》张晓明

3.景别的控制

远景、中景、近景是体现景观不同层次的景别。旅游照片也要运用多种镜头语言,既

要有远景、中景的全面概括,也要有近景、特写的重点突出。在实际拍摄时,不要墨守成

规,要有意识打破常规,采用灵活多样、富有创新精神的方法来处理画面。例如,我们拍

摄一座古迹建筑,我们既可以拍摄它的全貌,也可以尝试将有特点的一部分从与之相连的

其他部分中分离出来,这样画面更简洁,而且与众不同,给人印象深刻。(图8-4、图8-

5)

四、巧妙构图

在画面构图上一定要反复推敲,精心构思,以巧取胜。摄影构图首先要求简洁,重点

突出。不论画面中有多少景物,只要构图简洁就能带来条理和稳定。要使画面简洁必须善

于概括和选择,对于画面中影响突出主题的因素要大胆去除。另外,通过使用窗户、拱

门、花草、树木或者其他装饰物、建筑物框架等作为前景,从各角度拍照,可以给照片赋

予深度。在摄影画面构图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打破常规的构图可以使作品更富新

意。(图8-6、图8-7)

图8-4 《佛门系列1》王传东

图8-5 《佛门系列2》王传东

图8-6 《沙滩》王传东

图8-7 《古色》王传东

五、拍摄旅游纪念照

旅游纪念照应当是游客与自然风景或名胜建筑的完美结合,而不是机械地将人物摆放

在画面里。翻开我们的影集,会发现很多旅游纪念照只是更换了拍摄地点,而人物的姿势

和表情几乎没有变化,有的甚至流露出旅途的疲惫。怎么使旅游纪念照拍摄得生动有趣

呢?

1.丰富拍摄内容

旅游纪念照拍摄内容不应仅限于游客在景点前的留念,旅途中行路、做饭、营地、野

餐、篝火、娱乐、爬山、涉水、交谈、游泳、游戏、晚会以及互相帮助等独特生动的旅游

生活场面都是我们的拍摄内容。这样回家后同朋友或者家人一起分享照片时,才能展示旅

途中一切独特并让人回味的欣喜。(图8-8)

2.摆拍与抓拍结合

摆拍和抓拍都是摄影创作的重要手段。摆拍是旅游摄影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摆拍

时,拍摄者可以精心布置用光方案及背景,沉着构图,仔细推敲人物动态、服饰,这些都

有利于表现人物。但摆拍干扰拍摄对象,造成人物情绪紧张、动作拘谨,甚至产生表情做

作、生硬的后果。抓拍照片的特点是现场感强、生活气息浓、真实、可信、自然、生动,

但也有缺乏严谨性的缺点。旅游是一种极富乐趣的观光娱乐活动,旅游摄影应是旅游活动

的忠实记录,所以生动自然的抓拍照片更充满旅游乐趣,能弥补技术和构图上的缺陷。

(图8-9)一幅在技术上虽有缺陷,但画面比较活泼的照片,比技术上无大毛病却过于呆

板的照片更加受人欢迎。在旅游拍摄中做到抓中有摆、摆中有抓,才能拍摄出更好的作

品。

图8-10这张照片是被誉为世界新闻摄影之父的德国摄影记者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

拍摄的。艾森斯塔特说,这幅照片是他偶然发现的。在一次露天木偶戏表演的时候,很多

孩子都满怀惊奇、兴奋的心情观看表演。看他们的表情,有惊讶,有开心,有惊奇,有欢

呼,也有平静他躲在帷幕后面,接连拍了两卷胶卷,这是从中挑选的最生动的一幅。他

说,这幅照片是他有关人的表情的所有作品中最成功的一幅!

图8-8 《父与子》王传东

图8-9 《童趣》张晓明

图8-10 《木偶戏表演》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

3.人物的安排

旅游纪念照要做到人与景物的自然结合,人物在画面中的安排包括人物的大小、位置

和动作。

(1)人物的大小

人物在画面上的大小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但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人物表现

不清楚;太大,感觉有压迫感,影响景物的表现。所以,人物的大小一般控制在整个画面

的1/3到2/3左右。短焦距镜头利于表现全景,中、长焦距镜头利于表现人物,所以要考虑

两者兼顾。例如,在运用短焦距镜头拍摄旅游纪念照时,我们会因为把背景拍全而使得人

在画面中的面积过小,解决的方法是让人物靠相机再近些。拍摄小的、近的背景时,可以

运用中、长焦距的镜头拍摄人物的近景或特写,这样使人物表现得更加突出。

(2)人物的位置和动作

拍单人照或两三人的合影时,不必将人物安排在画面中央,那样会显得呆板、没有生

气,可以将人物放在画面左或右的三分之一处。如果画面背景是不对称结构,宜将人物安

排在视觉重量较轻的一侧,以增加画面的完整和平衡。

抓取人物的动作与表情最为重要,这需要摄影者手疾眼快。如果能抓拍人物的自然神

态最好,当主人公全神贯注地欣赏美景时,选取合适的角度抓拍是最理想的拍摄方式。必

须摆拍时,也要注意人物的动作与表情的自然,开一个玩笑可以让对方放松,一旦好的表

情出现时要果断按下快门,做到摆中有抓。

拍照时要特别留意不要让人的头顶或其他部位“长”出塔顶、线杆、树枝等其他杂

物,这个问题只要改变一下拍摄角度就可以解决。

六、风土人情摄影

在旅游摄影里,风土人情摄影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在旅行中,我们到过什么地方,

那里有什么样的文化传统,那里的生活习俗又是什么样的,风土人情摄影最能形象地传递

给大家。

以国内旅游摄影为例,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在这些民族中,他们都有不同之处,

同时,也有相同之处。然而,他们都有体现自己民族显著特点的“传统文化”,这在他们

的日常生活中、宗教仪式上、喜庆节日中、民居建筑上等都有所表现。我们拍摄时,就是

要抓住这一显著特点来挖掘他们的实质,让人们都能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

图8-11 《姊妹》王传东

图8-12 《师徒》王传东

我们在拍摄民俗题材的时候,首先要深入实地,仔细研究和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以及

风土人情,然后捕捉瞬间,把那些民俗的东西反映出来。特别是拍少数民族的时候,我们

对他们的服饰就要多加留意。(图8-11、图8-12)我们也曾通过电视、电影、报刊、杂志

等一些新闻媒体得知,许多民族都还留有他们自己的服装。虽然大多数民族都已经汉化

了,但有的民族碰到重大节日的时候,仍然要穿着自己民族的服饰来庆祝。也有的民族至

今还保持着他们的老传统,仍然没有变样,如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苗族、傣族等。

我们在拍摄时,就特别要强调这些民族的服饰以及生活习惯等一些传统的东西,不然,我

们就无法表现出他们的民族特色。

根据风土人情摄影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要素:

1.了解拍摄当地的风土人情

这是我们拍摄要表现的内容,也是我们拍摄好此类题材的前提。俗话讲:“十里不同

风,百里不同俗。”我们会发现很多拍摄者拍摄过程中舍本求末,不得要领,与许多难以

碰到的拍摄良机失之交臂;有的干脆这也拍,那也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还有的由于不

大懂民族政策和当地民俗习惯,到民族地区拍摄闹出笑话,有的甚至违反当地的民俗禁忌

和国家民族政策,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造成了民族矛盾。如此种种,虽现象各异,却说

明了一个共同性的问题:缺乏民俗知识,缺乏民俗意识。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

惯、文化背景,只有通过一定的学习和亲身拍摄,我们才会发现原来风土人情摄影的题材

是如此之丰富,范围如此之广,乐趣如此之多。现代信息来源非常快捷、广泛,我们最简

单的方法就是通过网络和旅游画册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和民俗禁忌。

2.抓取富有代表性的物象和瞬间

风土人情摄影有其纪实的价值,即它是通过拍摄画面的本身,记录、反映其真实的民

俗风情、生活环境、历史和民族心理。拍摄中我们要抱着客观、诚恳、平等、尊重的态

度,带着人文的关怀,克服揭丑和唯美的心态,拍摄真实、自然的民族形态。

什么是代表性呢?在时间上,待客、节日、聚会、宗教活动是民俗展示的最佳时刻;

在内容上,从大的活动场面到小的局部刻画,都能找到富有代表性的内容。拍摄有特色的

民俗物象,要善于以小见大,即小题目可以作出大文章。一件民族的头饰、衣饰、鞋饰都

可以深入、详细地刻画,如果再能了解其种类和样式的演变过程,就是一篇大文章了。

3.抓拍与沟通的有机结合

在风土人情拍摄中我们提倡抓拍,因为风土人情摄影要求真实、自然。但不少朋友喜

欢拍摄民族人物,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敢用镜头直面被摄者,往往采用“偷

拍”的手段,这样拍出的照片多为人物的侧背影。面部是人物主题照片最具表达情感的关

键区域,缺失表情丰富的面部会使整个画面显得平淡。当然,拍摄人物的面部确有一定的

难度,甚至有时会招来被摄者的反感和拒绝。摄影者首先应放松自己的心态,一个微笑,

一声招呼,立刻就会把距离拉近一半,如果能够更深入地沟通当然更好。很多成功的人物

作品都是在沟通中完成,或者说拍摄只是沟通的最后一步。玛格南图片社的著名摄影家马

丁·弗兰克说:“我几乎没有遇到有人会拒绝我的拍摄。向人们解释你在干什么以及为什

么这样干,这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这只是人类沟通与理解的一种需要。”抓拍与沟通有

时并不矛盾,只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你的摄影水平就会提高一大步。

思考与练习

1.旅游拍摄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2.你认为怎样能使你的旅游拍摄更有新意、效果更好?你会采取哪些方法?

3.练习抓拍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4.练习拍摄人物的多种造型、多人造型。

5.翻看以前的旅游相册,分析成功和不足之处。

第九章 家庭生活摄影

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以生活事件为题材的家庭生活摄影,题材广泛,门类众多,内容

丰富,我们应尽量掌握多一些的拍摄方法,来应对不同的拍摄题材。

家庭生活摄影的一般要求如下:

要反映生活的真实。摄影作品表现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好坏混

杂、美丑并存,反映到照片上来的思想性应该是健康的。

要反映人的精神面貌。生活摄影要以形传神,体现人的精神面貌。有些生活摄影作

品,只见人物面貌,不见人物之心,这种作品既谈不上真实的记录,更谈不到艺术的价

值。

要有浓烈的生活气息。没有生活气息的生活摄影作品,内容干瘪,形象呆板。因此,

摄影者一定要学会抓拍真实镜头,切忌造作和弄虚作假。

一、家庭聚会的拍摄

家庭生活虽然平淡,但是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日子,幸福温馨的画面需要我们相机的

捕捉。(图9-1)

一般来说,拍摄时的构图还是将主体或者主体群放置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比较好。如果

是从侧面拍摄主体,则主体面向的方向要留下一定的空间,而且要比主体背向的空间要

大,这比较适合我们平时欣赏的习惯。

图9-1 《无题》丛海亮

图9-2 《生日1》丛海亮

图9-3 《生日2》丛海亮图9-4《生日3》丛海亮

聚会场所免不了有一些杂物,例如汽水瓶、食品包装盒等。拍摄时,最好不要将这些

杂物拍进画面中,拿开杂物或者改变角度都是解决的办法。当然在拍摄人物欢庆的场面

时,画面上则要出现食物和饮品。

聚会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于意料的精彩场面,要拍摄下这些精彩的瞬间,拍摄者就要

善于观察、善于抓拍。例如,当大家正在聊起当年的往事时,可能部分人会比较动情。这

时就要准备好手中的数码相机了,提前按下快门。如果在光线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使用

连拍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办法。还有一个土办法就是启动数码相机和开启LCD显示屏,并

且将镜头对着大家,当出现较为精彩的画面时,立刻按下快门。

二、生日纪念照

生日照是生活记录的一个重要部分。一幅拍摄得比较好的生日照片,展现的是欢乐的

气氛和成长的意义。(图9-2、图9-3、图9-4)

生日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拍照留念便是吹蜡烛的时候。要拍好它,就要重视曝光的

问题。蜡烛光作为一种点状的光源,其亮度很低,照明的范围也有限。因此,拍摄烛光

时,通常是近距离的特写为主,拍摄时速度尽量放慢,光圈尽量开大。如果为了保证影像

清晰而提高速度的话,就应该提高感光度。拍摄时应该用三脚架固定相机,用不同的曝光

组合多拍几张,以选取最佳曝光。

拍生日烛光需要较暗的环境,但不意味着不需要别的光源。实践证明,除了烛光之

外,适当地辅助一些其他的光源,来照明人物周围的衬景,效果往往会更好。通常用作辅

助的光源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屋里原有的白炽灯,另一种是利用闪光灯作为辅助照明光

源。比较起来,前者的功效会比较好一些。当然,如果室内没有白炽灯的话,利用闪光灯

辅助也是很有效的,但是必须要注意三点:

(1)亮度不能太强

如果所使用的闪光灯指数很高,那最好不要直接对人物进行闪光,因为这样不仅容易

产生硬浓的投影,而且还往往会使蜡烛的烛光显得苍白无力。此时理想的做法是,将灯头

朝向天花板,通过天花板的反射照向人物及其衬景上。这样光的强度就会大大减弱,显得

较为均匀柔和。

(2)光线的色调最好能与烛光相协调

我们知道,烛光由于色温低,所以在彩照上表现的色彩通常呈金黄色,而闪光灯的色

温很高,光线呈冷白色。如果不加以改善,这两种光线同时呈现在一个画面上,会造成色

调不和谐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可以在闪光灯上蒙上橙黄色的滤光片,这样闪光灯

光线的色调与烛光就较为统一。

(3)要掌握好正确的曝光

如果拍摄现场是利用白炽灯作辅助照明,要做到曝光准确比较简单。因为通常烛光离

人物较近,强度总胜于环境的辅助光,曝光时只要以人物的脸部为准,拍出的照片总能符

合想要的效果。

如果使用闪光灯作为辅助光源,情况就相对复杂一点。要取得合适的曝光,需先用闪

光灯的亮度来决定光圈,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闪光灯的指数/(灯至反射物的距离+反射物至被摄物的距离)=光圈值

按照上述公式,定好光圈以后,再确定曝光速度。曝光速度可以以所定的光圈值为基

础,再根据受烛光照耀的人物脸部的具体亮度来决定。这就是说,只需将光圈值设定为

f/8,再去测人物脸部的亮度,即可得到所需的快门速度值。

三、家庭人物照与全家福

1.家庭人物照

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我们都会通过拍照对家庭成员、家庭事件进行记录,一家人的

和乐融融、温馨的场面都是拍摄时不可错过的。这类摄影主要可以分为家庭成员合影、家

庭成员小照、家庭生活照几种类型。那么,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拍摄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呢?

(1)拍摄合影

生活摄影作品中常见的是合影照片。各种类型的照相机都可以拍合影,一般用标准镜

头、中速感光片。可能的话,把照相机架在三脚架上,以便放慢速度、缩小光圈、增加景

深。开拍之前,要把被摄对象排列妥当,对好焦点,同时检查一下最近处人物与最远处人

物是否在所用光圈的景深范围内。准备完毕,即向被摄对象预报:“注意,准备拍

摄!”同时,观察被摄对象的神态,伺机按动快门。

拍摄要点:一是选用侧光,按照脸上阴暗部曝光;二是宜用小光圈、长景深;三是人

物排列不宜过宽,人物视线要求一致。

(2)拍摄人物小照

无论拍摄老人、青年,还是小孩,都要善于反映他们的特点,刻画他们的外部形态和

内部心理。(图9-5)拍摄人物宜用中速度或慢速度感光片,使用标准镜头或长焦镜头,

长焦镜头可以在被摄对象不注意时抓取自然的神态。

拍摄要点:一是光线可用侧光、侧逆光、逆光;二是景深宜短,对焦要实;三是影调

处理因人、因情而异;四是注意神态,提倡抓拍。

图9-5 《忧郁》谢娃利尔·克里斯汀

图9-6 《伙伴》丛海亮

(3)拍摄家庭生活照片

拍摄时要注意人物情绪,不要摆布,不要违背生活的真实,尽量表现生活中最真实、

最自然的场面。(图9-6)

2.全家福

通常是体现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在一起的那种家庭成员之间其乐融融的感觉。(图9-

7、图9-8)

(1)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避免时间仓促所带来的混乱,最好事先对拍照的地点有所了解,把可能对照片造

成混淆的背景特征区分开来。在室内,一些难看的窗子影响你的拍摄,就可以把窗帘拉

上。对于所有可能对照片造成混乱的画或其他物品,都可以临时把它们移开,平整的背景

能够减少光线产生的阴影。如果在户外,就应该尽量寻找一个有吸引力的背景,如栅栏、

树木或者就在开阔的田野上。

图9-7 《节日》丛海亮

图9-8 《亲友团》佚名

(2)选择拍摄角度

现在就来谈一谈该如何架设相机。从相机的镜头里观察对象将要占据的地点,看是否

可以拍到每一个人,而四周是否还留有额外的空间。洁净而自然的背景和恰到好处的反射

效果,可以协助拍摄出很优秀的全家福。在召集全家人之前,应当做好必要的安排:估计

一下每个人所需要的位置,把相机放在三脚架上,调整好距离,给相机换上新电池,上好

闪光灯。

(3)调节和谐的气氛

活跃的气氛可以让你拍出一些有趣的照片。讲一个笑话活跃一下气氛,不要给人以压

力,也不要紧张。注意,当你把小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害怕,甚至

会哭泣,这会影响你的拍摄。这时,给孩子们一些他们喜欢的玩具,或者让他们与父母在

一起。遇到那些很爱哭的孩子,可以给他们一些糖果。最后还要注意,是否为自己留了空

位置。

(4)开始拍摄

在拍摄的时候,要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例如,把穿着鲜艳明亮的人安排在其他的人

中间,使灰暗的色调融入朦胧的环境中;把穿着有冲突的人相互分开。在拍摄前仔细从镜

头里做一下最后的检查,确定作品中的背景等其他因素没有什么混乱的地方,确定已照下

了所有的人且没有什么人为的不协调。最后,对相机做一下必要的检查。对同一张照片,

如果要保证质量,最少要拍五张。你拍摄的人越多,就越难把每个人都拍得清晰。同时也

要照顾到不同的人群,如小孩、抱着宠物的少年、大人等。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些什么要

注意的呢?

①不管拍什么,光线要充足

如果是在室内拍全家福,可以利用自然光线作为光源。拍摄时,将室内的窗户全部打

开,让光线充分照射到屋里。如果是到室外拍摄,自然要选择阳光好的日子。但需要注意

的是,无论在哪儿拍,都要让被摄者面朝窗户或让光线从侧面照射到被摄者,不要背对光

线,也不要让光线从左右两边同时照射到被摄者身上,以免破坏人物脸部的美感。若单凭

自然光照明产生了反差过大的现象,可在被摄者的正面用闪光灯作辅助。

②选取尽量简单的背景

全家福本身人数众多,如果背景再复杂凌乱,会更显拥挤沉闷。所以如果在室内拍

摄,可以选择空白的墙面,或者用窗帘等物品遮住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背景杂物。在色调

上应该尽量以暖色调为主,比如红色、橙色。如果在室外,可以选择自然的风光美景作为

背景,但是也要突出主体,尤其要避免背景乱七八糟或者出现强烈的明暗反差。

③发挥你的创意

拍全家福照本来是件喜庆的事,如果家人都是规规矩矩地站成一排,那就失去温馨、

自然的味道了。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里的家具、凳椅、沙发甚至地板,或蹲或坐,

或倚或靠,让队形显得参差不齐、富有变化,充分展现出家庭气氛的活跃和温馨。

思考与练习

1.家庭聚会的拍摄特点有哪些?

2.拍摄生日烛光照片2张。

3.在家中拍摄家庭人物的单人照、小合影,注意抓拍和摆拍的结合。

4.拍摄人物较多的大合影、全家福照片。

第十章 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是人们接触最为广泛的摄影题材,也是最能体现摄影师艺术境界的领域之

一。在大多数商业摄影和普通人的思维中,怎样把人物拍得漂亮、拍得赏心悦目是衡量人

像摄影成功与否的标准。但仅仅以此为标准来理解和评判人像摄影,还远远没有理解人像

摄影的真谛。

图10-1 《无题》让卢普·西夫

一、人像摄影的拍摄镜头

对于135相机来讲,焦距范围在70

105mm左右的镜头最适用于人像拍摄。当然,为了营造特殊效果,任何一款镜头都可

以拍摄人像。(图10-1、图10-2、图10-3)广角镜头用于拍摄人像时可以对人物或场景进

行有意识的形体夸张,尤其是处于画面边角的部分。如果不希望人物变形太严重,尽可能

在构图时将其置于画面的中心部位。长焦镜头用于拍摄人像时会对人物或场景产生空间压

缩的视觉效果。

图10-2 《秀》赫尔穆特-牛顿

图10-3 《吉尼维尔》麦克迪恩·克雷格

图10-4 《妆扮》曹清雅

特写式的拍摄在人像摄影中也是常常出现的,常用的技术手段有使用近摄镜头和使用

长焦镜头等。图10-4这幅人像作品,人物的面部占据了整个画面,面部的细节被充分地表

现出来,尤其是细节丰富的眼部和嘴唇,形成三角形的视觉中心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想刻画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刻画他的眼睛。图10-5这张肖像

作品,巧妙地利用了景深控制,将被摄者的眼部放在了清晰聚焦的平面,加上人物手势的

配合,一个目光深邃、充满智慧的爱因斯坦呈现在我们面前。

图10-5 《爱因斯坦》尤素夫·卡什

二、控制影调

成功的人像摄影在影调表现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因此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布控耐人寻味

的光线,以什么样的方法去度量复杂的现场光照度,以什么样的材料去捕捉稍纵即逝的美

丽瞬间,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事情。

1.全影调

全影调是最常见的影调。这类影调一般是一个光照比较均匀的场景,黑、灰、白在整

个影像中都有分布,但画面中没有极端的黑与极端的白,人物的发肤表现为中间影调。因

此,拍摄时几乎可以不加调整地将现有场面用摄影材料真实地记录下来。

2.高调

高调一般光照均匀,且画面中多数场景为亮白色调,整体看上去淡雅、明亮,给人以

空灵感。除了头发等固有色是比较浓重的色调外,其余部分或用明亮色调的服装进行配

合,或用亮色来作背景,加上明亮色调的化妆,没有大面积的黑灰色。有一点黑灰色也是

起点睛的作用,或是令高调画面有些许的变化。(图10-6)

3.低调

低调一般是指光照角度比较偏斜,且画面中多数场景是黑灰色调。低调画面给人以深

远感。拍摄低调画面时,服装道具尽可能选用重色调,除了极少数色调如勾勒形体的线条

等是比较明亮的色调之外,没有大面积的亮白色。

图10-6 《无题》丁丛丛

图10-7 《无题》让卢普·西夫

一个全影调的场景,通过曝光不足的方式也可以拍出看起来低调的作品,但是场景中

的暗部影调关系就会淹没在乏味的黑色中,没有层次,高光部分也会因此显得浑浊。成功

的低调画面需要注意在大面积的暗部区域也要保留细节,不要只是黑黑的一片。

图10-7这幅作品的大部分都是在低调部分,并且影纹丰富。饱经沧桑的面孔和古老式

样的眼镜从深色背景中浮现出来,带有一种古旧金属的质感。锐利的银发、手的动作和服

装的格子纹样,都将视线引向人物的面孔和深邃的眼神,眼镜上的反光加强了这种思考的

感觉。在影调得到良好控制的前提下,低调作品适于表达的安静、深邃的感觉被充分地体

现出来。

三、气氛的营造

气氛的营造是拍摄人像前需要精心构思的事情。气氛的营造可以是事先充分酝酿的,

为此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场景、服装、道具以及光线的布控等。也可以是凭借一定

的从业经验,在工作现场抓取恰当的环境或道具配合拍摄,营造符合创作主题的氛围。

图10-8 《幽思》张亚冬

图10-9 《无题》王培蓓

图10-10 《原子的达利》菲利普·哈尔斯曼

1.静谧的氛围

静谧的氛围一切以“平和”为主调。图10-8这幅作品,静谧的氛围得力于对画面节奏

的把握,舒缓的曲线、优雅的动态、稳定的构图都暗示着一种宁静的气氛。

2.动态的氛围

动态的氛围当然要以“动”为拍摄主题。当然,不只是令被摄对象“动”才会形成运

动的感觉,倾斜的画面亦会自然流露出“动”的氛围。图10-9这幅作品,模特身体前倾,

加强了不稳定感。

3.非现实空间

摄影在其发明之初就带有鲜明的写实特征,没有人怀疑它的纪实本质。可是,摄影确

实留下了很多表现非现实场景的作品。对非现实画面的探索在摄影术刚刚兴起之初就已经

开始了,那时主要是用多重曝光技法制造荒诞的影像,例如不同装扮的同一个人存在于同

一画面中。然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左右,超现实主义的风潮影响至文化的各个角落,摄影

中用荒诞手法来表现非意识和超凡想象的画面层出不穷。

图10-10这幅作品,在哈尔斯曼的统一口令指挥下,三个助手扔出猫来,一个助手泼

水,达利同时跳起来,那椅子也是画外的人举着的,画架则是用钢丝悬空吊着的。前后折

腾了6个钟头,重复了28次,才算配合得恰到好处。

四、人像摄影的用光

1.顺光

顺光拍摄得到的是比较平面化的形体关系,拍摄时一般不再加其他的辅助光设备。

(图10-11)

2.侧光

侧光拍摄得到的是比较突出的形体关系,模特的面孔及身体将显得立体化,如果再有

好的背景作衬托,空间感就会更加鲜明。侧光虽然突出了形体的起伏变化,但有时如果阳

光太“硬”,会形成很鲜明的阴影,视觉效果不是很舒服,就需要加反光板或是其他反光

设备补一些光了。(图10-12)

3.逆光

逆光拍摄会强化形体的边缘线,这时模特的面孔通常会比较灰暗,肯定需要加反光板

等设备进行补光。(图10-13)

五、人像摄影的拍摄要点

拍摄人像是件既易又难的事情。说它易,是因为几乎所有摄影者都或多或少地拍摄过

人像,拿起相机就可以拍摄身边的亲朋好友。说它难,是因为所有人都在拍摄人像,可真

正成功的并不多。

1.构思

无论是拍摄人像还是拍摄其他题材,在进行正式的工作之前,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

需要考虑的有拍摄的主题(通常说的内容)、拍摄的方法(形式上的处理)、影棚拍摄或

是室外拍摄、模特的类型、化妆造型的倾向性、使用的器材、胶片的种类等。

图10-11 《青涩》卡莉·肖特

图10-12 《人像》里芒斯·波勒

图10-13 《正午》王传东

如图10-14这幅作品,当邱吉尔首相走出会议室步入书房时,等候已久的摄影师让邱

吉尔很放松地站到椅子旁,右手扶着椅背,左手插入裤袋,但嘴中始终含着雪茄烟。这只

能拍摄出邱吉尔首相温和、自然的性格,却没有达到摄影师所预期的效果。于是摄影师上

前一把夺下邱吉尔嘴上的雪茄,顿时邱吉尔首相瞪大眼睛,露出了被激怒的神情。摄影师

当机立断地抓拍了这一稍纵即逝的瞬间,拍摄了一幅题为《愤怒的邱吉尔》的经典肖像。

2.沟通

这是人像摄影有别于其他门类摄影的一项工作。在正式拍摄人像前,拍摄者有很重要

的工作要做——与化妆造型人员及模特细致探讨拍摄意图。拍摄者应该像导演一样掌控拍

摄的全过程,令化妆造型人员及模特有最佳表现。在正式拍摄时,拍摄者还需要与化妆造

型人员及模特有互动的交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其现场的即兴发挥,想办法让模特放松地

展现其自身的创作能量。

3.构图

(1)倾斜

持握相机拍摄时,多数人会很习惯地将被摄者置于画面的中心部位,同时保持视觉水

平线的水平。这样的影像拍摄多了,放在一起观看时就会感受到整体的四平八稳,缺少节

奏上的变化。改变的方法很简单,在拍摄时稍微调整一下相机的角度,无论是向左还是向

右倾斜,就会有很大改观。(图10-15)倾斜还包括后期的处理,根据创意需要,以至于

旋转画面。

图10-14 《愤怒的邱吉尔》尤素夫·卡什

(2)切分

遇到四平八稳的影像还有一个调整的方法,就是改变线框的大小和横竖比例,在头脑

当中或是以实际操作对其进行切分。有经验的摄影者在拍摄时就下意识地完成了这些工

作,经验不是很多的摄影者也可以在后期对画面做编辑处理。

(3)移动

虽然变焦镜头使我们工作起来很方便,不用来回移动拍摄地点就可以拍摄到很多不同

焦距变化的画面,但这只是景别的变化。拍摄时,我们还应考虑多改变与被摄者的空间及

俯仰关系,以寻找有创意的新视点。因此,实际拍摄时需要做左右移动、前后移动及登高

或蹲下,有时甚至趴于地面。当然,也可以让模特移动。

(4)构成

无论是画面中的人物关系还是景物空间,无论是线条穿插还是色块交织,都是画面的

组成部分,其组合既有偶然性,也有摄影者的风格贯穿其中。看待图像中构成因素时,有

时是抽象地将其从具体内容中剥离出来的。

图10-16这幅作品的构图是很有趣味的,由于大仰角的仰拍,人物的动态基本呈一

条“S”形的曲线。这条曲线和自行车的车把以及轮胎的曲线构成一个三角形,而充斥画

面右下角的自行车辐条以放射性的线条为这个三角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衣物

的质感、自行车的金属质感以及皮鞋的亚光皮质感形成了丰富的对比,整个画面的几何形

体构成丰富而又有变化。

在人像摄影中,通过影调控制达到黑白灰关系的表现是容易理解的,通过“点、线、

面”的构成使画面富有形式感也是有效和常用的手段。图10-17这幅作品中,服装上的线

条扭曲、汇集,近于平面抽象的影调像一首富有韵律的乐曲,将人物面部丰富的细节和英

俊的面孔托到画面的视觉焦点,影调细腻的头发也以变化丰富的线条感加强这种感觉。这

幅画面里,人物的眼神、衣服的线条和服装的大块深色正是“点、线、面”构成应用的典

型表现。

图10-15 《苏茜吸烟》尼克·奈特

图10-16 《无题》让卢普·西夫

图10-17 《无题》理查德·埃夫登

图10-18 《无题》盖伊·布丁

六、人像摄影背景的运用

人生活在具体的时空之中,因此背景的安排也是拍摄人像的要点之一。它使主题更突

显,有时也使时代感更鲜明。

1.繁与简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拍摄,都会遇到背景的处理,最常见的是用简单的背景甚至是纯

黑或纯白的背景来衬托繁复的主体。为了烘托主体,也可以用很复杂甚至看似“杂乱”的

背景来作陪衬,简洁的主体也会显得更突出。

图10-18这幅作品中,模特站在被屠宰的小牛头前,一排牛头均匀地排列,横穿整个

画面,加上与前景时尚女士形象的对比,使整个画面具有了形式感,并带有黑色幽默的意

味。左右对称的画面构图,赋予画面肃穆的气氛。这种背景的选择,是有意选取与主体人

物反差巨大且不和谐的物体,故意造成强烈的视觉冲突。

2.虚化

背景有时也可以置于焦点之外,构成一片模糊但整体感很强的视觉效果,虚化的背景

可以更好地表现清晰的前景人像。

思考与练习

1.在拍摄人物特写时,经常会用到哪几种镜头?

2.什么是影调?什么是全影调、高调、低调摄影?

3.拍摄人物全身、半身、特写作品各一张。

4.拍摄高调、低调人像作品各一张。

5.拍摄虚化背景的人像作品一张。

第十一章 植物、花卉摄影

对于爱好植物、花卉摄影的朋友来说,只要对周围的花草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就会

发现拍之不完、摄之不尽的题材。街头的一盆盆景,路旁的一丛小花,甚至脚边的一朵野

花,都可以成为拍摄的主题。

拍摄花卉,要通过用光、构图、色调对比、景深控制等技术手段把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突出出来。这时,往往要使用数码相机的微距模式,且此时光学取景器已经不能发挥什么

作用了,只能依靠数码相机的液晶显示屏来进行取景和构图。拍摄这样的照片难度很大,

只有依靠反复拍摄来取得最佳效果。

一、植物、花卉摄影的用光

对于植物、花卉摄影来说,用光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在自然光线条件下,散射

光和逆光容易拍出好的效果。散射光柔和、细致、反差小,能把植物、花卉的纹理和质感

表现出来;逆光能勾画出轮廓,使质地薄的花卉透亮动人,而且可以隐藏杂乱的背景。但

要注意的是,在散射光下拍摄植物、花卉,也应该细致地把握光线的角度,顺光和侧光的

效果大不一样,要细心观察,认真运用。(图11-1、图11-2、图11-3)

二、植物、花卉摄影的构图

植物、花卉摄影是对构图要求最高的摄影题材之一。构图的基本要求是突出和美化主

题,这是最无法则可循的一个问题,有时甚至黄金分割法则也不能完全满足植物、花卉摄

影构图的要求。构图无定法,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借鉴才能有所提高。

在植物、花卉摄影的构图中,如何把没有用的或者干扰主题的景物去掉,以简洁的画

面突出主题是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主要方法是利用景深把杂乱的物体虚化掉,在保证

主题清晰的情况下尽量用大的光圈,或者移动主题和背景。(图11-4)

图11-1 散射光王传东

图11-2 逆光王传东

图11-3 侧光王传东

图11-4 《荷莲》李汉玲

图11-5 《艳》王传东

图11-6 《无题》张萍萍

三、植物、花卉摄影的色彩

植物、花卉是以色彩和造型取胜的,所以植物、花卉摄影应注意对色彩的处理。每种

植物、花卉都有自己的色彩特点,应根据不同的主题、光线条件和背景来确定要用的色

调。大红大绿虽然刺眼,但处理得好也艳丽悦目(图11-5);轻描淡写虽然平淡,可运用

得当也淡洁高雅(图11-6)。无论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只要运用得当,都能“淡妆浓抹

总相宜”。

四、植物、花卉摄影的拍摄要点

1.观察

植物、花卉摄影是众多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家喜欢的拍摄题材,但拍好花卉、拍出

新意并非易事。拍好花卉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观察”。面对身边普通的花卉,要观察出

新意,挖掘出内涵。什么是一幅好照片?一是要表现一个“主题”,二是要有“主角”,

三是图像“简洁”。可以围绕着这一思路去观察一簇花、一片花、花卉的一枝一叶、一苞

一朵,寻找亮点,诱发灵感。(图11-7、图11-8)

2.立意

所谓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有人说把花的美丽拍出来就是主题,这当然不错,但仅仅

这个视角还很不够。与其他艺术一样,摄影作品的追求同样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挖掘更深的内涵,表现不同花卉特有的个性,引申寓意于生活、社会的“哲理”,甚至拟

人化地赋予花卉更丰富的生机,让人产生联想,蕴藏更多的内涵,应是更高层次的目标追

求。(图11-9)

图11-7 《专注》陈曦

图11-8 《牡丹》陈曦

图11-9 《无题》张萍萍

3.取舍

有了创意,接着就要考虑你的取景框里装什么、不装什么,想什么办法把最能表现主

题的主角突出于画面,如何将无益于体现主题的一切排除于画面之外,最终达到画面的简

洁。

4.影调

根据不同的构思采用不同的影调,以突出主题,表现主角。当然,不同的影调对表现

不同花卉的个性会有帮助。如拍兰花,高调影像更有利于表现其高洁淡雅的特性;拍“满

园春色”的簇花、群花,中间影调更可求得画面的充实饱满。(图11-10、图11-11)

5.背景处理

背景处理是简洁画面的有效途径,所谓“专业”图片有时就“专”在这里。如拍水仙

等淡色之类的花儿,要用黑布或黑色KT板作背景,一是黑色背景把不需要进入画面的东西

全“简洁”掉了,二是色彩对比能有效地突出淡色花的美丽。与之相反,可用白色背景突

出鲜艳的花卉。

图11-10 《无题》王传东

图11-11 《无题》王传东

图11-12 《无题》王传东

6.精确曝光

五彩斑斓的花草对拍摄的曝光精度要求是极其苛刻的,精确曝光对花草色彩的还原和

明暗层次的表现非常重要。拍摄前最好用独立式曝光计或灰板直接测试一下,这样一般不

会有太大偏差。

拍摄时,一定要利用好数码相机的曝光补偿功能,有针对性地校正。(图11-12)当

背景亮度高时,一般要+0.3或是+1;当背景亮度低时,一般要-0.3或是-1。具体的补偿系

数要视背景与花卉的亮度差来确定。对于只具备手动曝光功能的相机,则要观察拍摄环

境,找到反射率为或接近18%的物体作为测光的参照物。

五、用微距摄影拍摄植物、花卉

微距摄影又叫近距摄影。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把细微的部分巨细无遗地呈现在眼前。植物、花卉摄影经常会用到微距摄影,用微距摄影

拍摄植物、花卉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拍摄时最好选择在光线较好的天气,阴天和顺光拍摄能够得到较高的清晰度,但被摄

物缺乏层次和立体感。利用逆光和侧逆光拍出的照片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花瓣和叶片会

呈现出晶莹剔透的感觉。光线问题最复杂,拍摄者要多拍、多体会,通过丰富的实践积累

可用的经验。

图11-13 《无题》佚名

拍摄时要注意保持身体重心平衡,避免身体晃动;夹紧双肘,避免手臂晃动。按压快

门时要屏住气息,如果对焦没有成功,可调整呼吸后重新对焦。可因地制宜利用支撑物稳

定身体,有条件时可利用三脚架固定相机,用快门线或遥控器拍摄以减少震动。轻型相机

最难稳定,所以平时要注重对臂力和腕力的锻炼。

野外通常有风,被摄物会随风摆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选择较高的快门速度。快门

速度提高后,光圈会相应开大,这样拍出的照片景深较小。速度越快,离被摄物越近,景

深越小。(图11-13)拍出的照片,往往一朵花只有小部分是清晰的,或者作为表现主体

的花是清晰的,而背景模糊。这通常是微距摄影者刻意追求的,背景模糊往往能产生意想

不到的艺术效果。这时候就要考虑把焦点放在被摄物的什么地方,是表现花瓣呢还是表现

花蕊?一般情况下是以花蕊为对焦点。需要注意的是,过短的景深缩小了照片的清晰范

围,不利于照片的整体表现。所以,景深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控制。

如果欲拍摄两朵花,要使两朵花的花蕊都清晰,就要调整好拍摄者的位置和相机的角

度,使两朵花的花蕊处在同一焦平面上。如果构图不理想,可在后期制作时旋转剪切。

微距拍摄时最好采用手动对焦。通过取景器一边观察一边对焦,同时逐渐向快门按钮

施压,一旦对焦效果理想就果断按下快门。

图11-14 《无题》张晓明

测光仍然保持自动,但要根据被摄物体的大小不同而调整测光范围。小花卉采用点测

光,大一点或焦点处偏亮、偏暗时采用中央重点测光,满画幅的采用平均测光,但要注意

把握“宁欠勿过”的原则。(图11-14)

为了使画面显得生动,拍摄时可向花瓣上喷洒一些水珠,但不宜过多。如果有一些小

昆虫在花瓣上,画面会更生动。如有蜜蜂和蚂蚁这些我们熟悉的昆虫,它们就成了一个个

鲜活的比例尺。

为了突出主体和使画面干净整洁,拍摄时不要使主体与背景太靠近。太近了则背景凌

乱,必要时应进行清理,或者将杂乱的背景暂时拨向一边或压住。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使用

遮盖物暂时隔开杂乱的背景,例如一把青草、几片叶子或别的能衬托主体的物体。还有一

个注意事项就是要尽量避免背景与主体的颜色相同,例如拍摄红花时,背景里要避免其他

红色的花朵和物体。

微距拍摄植物、花卉时,由于相机离被摄物体较近,易在花卉上产生阴影。如果用普

通闪光灯补光的话,则会使被摄物体的颜色改变或造成曝光过度。如果只有内置的闪光

灯,也可在闪光灯前加一张硫酸纸,使其成为散射光而非直射光,减少光照强度,防止曝

光过度。如果光线充足,可以不用闪光灯,而用一些白色的物体如白纸板等充当反光板,

对被摄物体进行补光,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思考与练习

1.怎样掌握植物、花卉摄影的曝光?

2.用微距镜头拍摄植物、花卉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3.练习拍摄,力求把普通的植物、花卉拍出新意。

4.拍摄以线条、色彩构成的植物、花卉作品各一张。

5.在一个画面中拍摄两个相邻的花蕊,要求两个花蕊都表现清晰。

6.拍摄虚化背景的植物、花卉作品一张。

第十二章 建筑摄影

建筑摄影是以建筑为拍摄对象、用摄影语言来表现建筑的专题摄影,在拍摄选题、器

材选用、构图用光、捕捉瞬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一幅优秀的、能被摄影界和建

筑界所共同认可的作品不仅可被用作观赏,而且在新闻、商业上有着广泛的利用价值,特

别是在建筑学术领域更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建筑摄影的拍摄主题范围很广。可以是一栋建筑,也可以是建筑的群体或一个地区、

一座城市;可以是建筑的整体,也可以是建筑的局部;可以是室外,也可以是室内。

一、建筑摄影的视觉要素

建筑的形体、轮廓、线条、尺度比例、质感和色彩是建筑摄影中视觉要素的主要成

分。在画面中需要重点突出哪些视觉要素取决于照片的用途,也取决于摄影师的创作意图

和创作风格。

1.形体

它能让人感觉出建筑空间的深度,感受到三维空间的真实世界。当用平面形式的照片

来表现三维空间的建筑时,其表现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将有赖于运用视觉透视和利用阴影

来提高建筑的空间感。(图12-1)

2.轮廓

建筑是三维空间的形体,但在人的视觉中又常常会以二维空间的形状出现,其最典

型、最单纯的形状就是轮廓剪影。当建筑处在背光面时,光线从建筑的背面射来,在强光

的烘托下,轮廓剪影成了建筑的主要视觉要素,而空间、质感、色彩等其他要素统统都被

隐没在阴影之中。(图12-2)拍摄时要善于运用各种视角、光影,把富有表现力的建筑轮

廓加以利用和强调,使其能简洁、清晰、鲜明地表现出建筑的视觉形象。

图12-1 《无题》皮特·万尼

图12-2 《悉尼歌剧院》姜楠

3.线条

线条在建筑的视觉要素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建筑摄影中,线条的概念常常不是

在被摄体上直接以“线条”的形式出现,更多的是以构件的外形特征在画面上显示出来,

如建筑的柱子、墙体、屋顶、楼梯、栏杆等构件在照片上都可能会以各种线条的形式出

现。(图12-3)

4.尺度比例

建筑有其自身的几何尺寸,建筑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比例把无论有多么高大或矮小的建

筑都画在统一规格的图纸上,读者可以通过比例来计算出建筑的实际尺寸。摄影则不同,

建筑的尺寸并未也不可能在照片的画面中标注出来,读者主要通过对比来感觉建筑的大

小。因此,拍摄时应注意主体建筑与周围相邻建筑、与尺寸相对固定的参照物的尺度对比

关系,以使读者对建筑的尺度能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图12-4)

5.质感

质感主要指被摄建筑的表面材料在照片上再现的真实感。质感的基础是把被摄体表现

得十分逼真,使读者能从照片上真实地感受到材料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坚硬的

还是柔软的,是密实的还是疏松的。

6.色彩

色彩是构成彩色摄影作品的要素之一。不同的色彩构成作品的色调,而色调是构成景

物形象的基本要素,在视觉要素中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图12-5)

图12-3 《旧金山大桥》王传东

图12-4 《街口》王传东

图12-5 《无题》皮特·万尼

二、光对建筑摄影的影响

光能直接影响建筑的空间形体、尺度比例、质感和色彩的表现,并能直接影响画面的

真实性和艺术性。光对上述各方面的表现既能强化,也能削弱,甚至消除。一般来说,光

对物体视觉影响的要素主要包括光的方向、光的品质和光的色彩。

1.光的方向

光的方向指光源相对被摄建筑的方位。由于建筑的位置是固定的,因而光的方向对建

筑摄影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不同方向的光源作用下,建筑会产生不同的阴影效果。

(图12-6、图12-7)摄影中的光源可来自各个方向,而每一个方向的光都会影响到建筑的

外部特征。就户外建筑摄影而言,光源主要指太阳,光的方向主要分为正面光、侧向光、

逆光、顶光和散射光。

2.光的品质

光的品质主要指光的强烈和柔和程度。晴天的阳光十分强烈,方向感强。在直射光照

射下的建筑色彩浓艳,并能产生浓重的阴影,强化了建筑的立体感。直射光产生的阴影位

置会随太阳与被摄建筑的相对位置的改变而移动,或者随拍摄点位置的移动而变化。使用

直射光表现的建筑显得简洁、粗犷,但往往不够细腻,尤其是处在阴影中的细部节点。经

过反射产生的散射光(如阴天的光线)比较柔和,通常无明确的方向感,照射在建筑上也

几乎没有阴影,立体感较差,但被摄体会表现得十分细腻自然,拍摄时也不用考虑光照角

度对画面的影响。

3.光的色彩

光的色彩取决于光线的光谱成分,即光的波长。阳光的色彩会随着时间、气候、季

节、纬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人对景物的色彩感觉也随之而变。如在太阳刚刚升起时大气

中含有很厚的雾气,而在夕阳西下时大气中又含有较多的尘埃,因而在清晨和傍晚,穿透

大气层的光波中红橙光波较多,使清晨和傍晚的光线具有独特的色彩。(图12-8)

图12-6 《日本寺院》王传东

图12-7 《角落》王传东

图12-8 《余晖》王传东

图12-9 《构成1》王传东

三、表现建筑质感

影像的质感在建筑摄影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筑摄影不但需要表现建筑的空间形

体,还要把建筑材料的质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

建筑摄影来说,表现质感的基础是把建筑拍摄得清晰细腻。因而,对被摄体进行精确聚

焦、提高影像的清晰度是表现建筑质感的基础。

1.正确用光

正确用光是表现建筑材料质感的一个重要技术条件。正确用光就是正确控制光的方

向、光的品质。光可以来自各个方向,如直射光(包括正面光、侧光、逆光、顶光等)、

散射光、反射光等。直射光中的正面光(俗称大平光)、顶光和逆光一般都不利于表现建

筑的质感,而侧光(特别是斜侧光)能较好地表现建筑表面的纹理质感。(图12-9)

当建筑物的质感为表面粗糙型时(如砖墙、毛石墙面等),拍摄时对斜侧光的方向要

求相对来说并不十分苛刻。只要有足够强度的光线从侧面照射,凹凸不平的表面就会产生

不同程度的受光面和阴影区,建筑材料的质感就会得到突出表现。特别是当建筑的色彩并

不丰富时,斜侧光对表现建筑的质感就显得十分重要。

当拍摄外墙表面为光滑型的建筑时,对斜侧光的方向和强度就要求十分严格。从光的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来讲,当你在拍摄玻璃幕墙的大厦时一定要注意光照的角度、拍

摄点的位置、光的强度、光的柔和程度,寻找最佳组合来表现其材料的质感。(图12-

10)

图12-10 《构成2》王传东

2.准确、合理曝光

正确控制了光的方向,进行了精确的调焦后,能否合理、准确地曝光将直接影响表现

质感。准确、合理曝光是指根据建筑的体型、色彩(同时出现各种不同的色彩)、材料质

感(同时出现光滑的和粗糙的材料)、受光面和背光面(阴影区)的亮度对比来采取相应

的曝光值。这个曝光值对于被摄建筑的某一部分来说可能会是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但对

于需要重点表现的那一部分一定是准确的曝光。

由于胶片宽容度(可允许曝光误差的能力)的局限性,拍摄者是无法做到让高反差的

被摄体在各个部位都获得准确的曝光。准确曝光只是一种客观的概念,它是按测光表测取

景物中的中灰亮度部位为依据来尽可能地在照片上再现景物的丰富影调。因此,在拍摄前

一般应有一个构思,即需要重点表现的部位做到曝光准确,但就整体而言追求的是合理曝

光。只有合理曝光才能正确地表现你想要表现的那一部分材料的质感,而不重要的部位处

于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有时反而会使作品更有个性。

根据经验,建筑受强光照射时的各部位的明亮度会出现很大的反差,拍摄前先要对画

面有一个整体的判断,确定要重点表现的部位,然后把它的灰度与心目中的18%灰度作一

个比较。如果是一个明亮的表面,则应在测光表显示的读数上增加一至一挡半的曝光量,

否则明亮的物体会在照片上表现得灰暗;反之,如果是一个黑暗的表面,则应在测光表显

示的读数上减少一至一挡半的曝光量,否则黑暗的物体会在照片上表现得过于明亮。

画面上大面积的阴影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魅力。当拍摄前景很杂乱而有难以避免的

景物时,利用阴影区域是极有成效的。如拍摄一幢刚完工的大楼时,突然发现前景区域堆

满了来不及去除的建筑机械、旧脚手架和其他杂物,此时便可选择建筑物被强烈的阳光所

照射而前景却处于暗色阴影中的那一时刻来拍摄。这种阴影有助于隐没所有会分散注意力

的细节。曝光时要记住从强光区域取一个准确的曝光读数,这样阴影里的细节就会因曝光

不足而无法显示出来。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由天空中相当低的直射阳光产生的造型对建

筑摄影都很有利。这种光线产生的阴影不但能显出建筑物的形状,还能表现建筑物的纹

理。

四、建筑摄影构图

拍摄前我们最好先在建筑四周走上一圈,认真观察一下建筑的外形特征,寻找合适的

拍摄点,然后再选择相应焦距的镜头,在取景器里精心构图,把能起到突出建筑主体、增

加画面空间感的前景和背景组织在画面之中,把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景物排除在外。(图

12-11、图12-12)

图12-11 《构成3》王传东

图12-12 《构成4》王传东

1.选择拍摄点

主题确定后,拍摄点的位置就成为影响画面构图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拍摄的方

向、距离和高度。

拍摄方向是指拍摄点相对被摄建筑的方位,对表现画面中建筑的空间感十分重要。改

变拍摄方向不但会使画面中建筑的透视形象发生显著变化,还会使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相

对位置在画面上发生变化。在建筑正面方向拍摄,画面会产生透视原理中的一点透视效

果,适合表现对称、庄重的建筑,但建筑会因缺少侧立面而立体感较差。侧向特别是在建

筑的前侧向拍摄是建筑摄影中最常用的拍摄方位,建筑有二点透视效果,建筑的水平线会

在画面中产生具有透视效果的汇聚斜线,因而有助于表现建筑的立体感。与正向和侧向相

比,建筑的背面往往不是设计的重点,因而在摄影中也较少被人重点拍摄,但不包括无正

立面设计的建筑。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点相对被摄建筑的距离。改变拍摄距离会直接影响画面的构图,如

果有条件时不妨走近一点或离远一些看看,也许走近后的画面更精练,也许离远一点后的

画面更开阔,更能表达拍摄的主题。一般来说,远距离拍摄能表现景物的全貌、强调整体

气势,中距离拍摄的景物范围小于远距离拍摄,而近距离拍摄的景物常常是建筑的一个局

部。当然,站在同一个拍摄点不动,我们采用变换镜头焦距的办法也同样能使取景的范围

缩小或放大。

拍摄高度是指相机相对被摄建筑的水平高度,在摄影中我们把它分为平拍、仰拍和俯

拍。但对于相机总是保持水平状态的建筑摄影而言,可理解为低视点、半高视点和高视点

拍摄。低视点拍摄一般指在地面拍摄,是最常见的拍摄高度。低视点拍摄会使建筑显得高

大,但在拍摄高层建筑时就需要使用透视调整相机(或镜头),否则很难摄入建筑的顶

部,或者即使摄入也会使地面部分在照片中显得过大。半高视点拍摄即在接近被摄建筑中

心高度的附近楼宇上拍摄,具有最接近常人视觉的画面,因而能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高视点拍摄有利于清楚地表现地面上由近至远的层层建筑群体和建筑环境,可以表现大场

景的纵深感。

2.用镜头观察世界

为了改变镜头的取景范围,使它能按画面构图的要求缩小或放大,我们常常采用变换

镜头焦距的办法,因为它能快速、有效地改善画面的构图效果。其中,标准镜头的视角接

近人眼观看景物的视角。(图12-13)广角与超广角镜头的透视比例关系会产生正向透视

畸变,夸张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使用得当会拓展透视空间、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但在

近距离拍摄时要特别注意影像发生变形失真,镜头的焦距越短,上述特征越明显。(图

12-14)中长焦镜头的透视比例关系会产生反向透视畸变,压缩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镜

头的焦距越长,上述特征越明显。

3.前景与背景的运用

前景与背景与被摄主体的关系会直接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是构图中不可忽视的内

容。恰当地利用前景可以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突出被摄主体,从而提高画面的艺术感染

力。建筑摄影中能作为前景而加以利用的景物很多,如鲜花盛开的花坛、与建筑主体相呼

应的雕塑、富有图案美的门框窗洞、湖面上生动的建筑倒影和优美体态的大树等。背景在

构图中的作用主要是衬托主体、丰富主体,在构图中同样十分重要,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

响画面的统一感。

对于那些与主题无关甚至会喧宾夺主、破坏画面效果的景物,应避免作为前景或背景

出现在画面中。如果有了这种讨厌的景物出现在画面中,如空中的电线、与主体相矛盾的

城市景物、喧宾夺主的相邻建筑等,就应该不断移动相机的位置,改变被摄体与前景或背

景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把那些可能破坏画面效果的景物排除在外。当被摄体后面出

现杂乱的背景时,可以降低相机的拍摄高度,直到趴在地上为止。还可以改变拍摄距离,

然后改换不同焦距的镜头,常常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图12-13 《古城》王传东

图12-14 《悉尼》皮特·万尼

图12-15 《构成5》王传东

图12-16 《构成》皮特·万尼

4.线条的运用

画面上的线条是由相邻两种影调的分界线勾画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

在构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线条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直线(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斜

线)、曲线、折线、圆弧线以及重复线等。不同的线条不仅具有线形、图案的形式美,还

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如直线具有挺拔感;水平线能给人以平稳、宁静的感觉;垂直

线能强调被摄体的坚实、有力、高耸感(图12-15、图12-16);斜线具有不稳当感,特别

是倾斜的汇聚线对人的视线有极强的引导性;曲线、圆弧线则表现一种优美的柔和感,有

很强的造型力;重复线(在画面上有规则地重复的线)能增强画面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线

条除了在线形上有区分外,还有粗与细、实与虚、淡与浓之分。粗线条强,细线条弱;实

线条静,虚线条动;淡线条轻,浓线条重。在构图中应尽可能充分利用线条的形式美和它

们的艺术感染力,通过精心设计来提高画面的艺术性。

思考与练习

1.建筑摄影的视觉要素有哪些?

2.拍摄一组表现建筑雄伟高大的照片。

3.拍摄以线条构成的建筑摄影照片一张。

4.试用高、中、低三个拍摄点拍摄同一建筑各一张。

5.在清晨、白天、晚间(有灯光照明)拍摄同一建筑各一张。

第十三章 夜景摄影

夜景拍摄是广大摄影初学者很难掌握的一个领域,本章我们将全面阐述一下夜景摄影

的特点和拍摄时注意的问题。

一、夜景摄影的特点

1.光源繁多

夜景摄影时往往会同时出现很多光源,和白天摄影时只有单一的日光源不同,它包括

路灯、大厦的装饰灯、车灯以及烛光、月光或落日余晖等。不同的光源色温不同,因此拍

摄的时候必须控制好相机的白平衡,以获取最佳的色彩效果。(图13-1、图13-2、图13-

3)

2.主体突出,主题鲜明

由于晚上天色黑暗,光影的对比比较强烈,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层次分明,不必要的或

对画面有破坏的元素可以通过暗调隐没,让主体更加突出。(图13-4)

3.拍摄对象以静物为主

夜景摄影的拍摄对象以静止的景物为主,一般不宜拍摄动作迅速的物体。因为夜间光

线微弱,各种景物的照度很低,拍摄时需要较长的感光时间。而对于运动的物体如汽车,

则可以记录下它灯光的轨迹,形成独特的效果。

如图13-5,随着夕阳慢慢西下,自然环境光会变得越来越弱,城市建筑慢慢呈现在一

片泛光照明之中,建筑的外部特征也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为了能更多地展现建筑的形态

和细部层次,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时是拍摄建筑夜景的理想时刻。此时天空还映照着太阳

的余晖,并能清晰地衬托出建筑的轮廓,而来自大气层的反射光不但能表现出建筑的暗部

层次,而且与城市灯光之间形成了色温差异,给画面创造出了一种奇妙的色彩效果。

图13-1 《重庆之夜》张晓明

图13-2 《风雪黄昏》宋卫东

图13-3 《夜泊》曹清雅

图13-4 《解放阁》张晓明

图13-5 《沐浴》蔡阿兴

二、拍摄都市夜景

五彩绚丽的灯光给都市的夜色增添了色彩和亮点,但如何拍出令人满意的夜景照片,

并且拍出美感,拍出新意,却不那么简单。(图13-6)

首先,普通的数码相机在拍摄夜景照片时一定要用夜景模式。否则相机闪光灯打开,

除了近处的人物或景物清晰外,远处的灯光和景物都会因曝光不足而漆黑一片。当我们将

相机设定在夜景模式时,相机的曝光程序是慢快门(此时光圈变小);将相机设定在夜景

肖像模式时,相机的曝光程序是闪光灯和慢快门。这两种模式的快门速度都很慢。在长时

间曝光下,普通摄影者很难保持手的稳定性,因此通常拍摄出来的照片受到手的抖动影响

而模糊。解决的办法最好是采用三脚架辅助拍摄,还可以采用自拍模式或者遥控器进行更

稳定的操控。

由于普通数码相机对低反差和低亮度的景物难以准确对焦,而拍摄的夜景往往都是处

于这样的环境下,所以在进行夜景拍摄时先尽量将对焦点对准明亮的景物上,对准焦后再

锁定焦距进行构图。自动对焦在夜景拍摄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采用具有手动对

焦的数码相机对于夜景拍摄是很有利的。(图13-7)

对于具备手动曝光控制的数码相机,我们通常选择A模式(光圈优先)或M模式(手动

模式)来进行夜景拍摄。数码相机的即拍即显功能能够让摄影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曝光组

合的效果进行判断,调节起来也相当方便。长时间曝光往往会拍出效果特殊的照片,特别

是想展现流光异彩的繁华夜色就需要长时间曝光来完成,当然三脚架的辅助是必须的。要

获得车流产生的灯光拖曳效果,曝光时间最短不能够低于15秒。当然有经验的玩家还可以

用“B门”手动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画面富有流动的感觉。

图13-6 《都市之夜》姜楠

图13-7 《无题》张晓明

三、夜景拍摄技术要点

1.使用三脚架

对于夜景拍摄,三脚架一般是离不开的,它能给你带来最有效的稳定性,从而保持照

片的清晰度。使用三脚架时,相机要拧紧在三脚架上,在调节光圈、观察景物、按动快门

等操作时都不要震动机身,以免造成晃动或构图的误差。如果你的三脚架比较轻小、稳定

性不足的话,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应尽量屏住呼吸,这样可以减轻人为的震动。

2.如何获得准确曝光

夜景拍摄主要就是通过光影的控制去表达,因此如何获得准确曝光是夜景摄影的一个

重点。现在的数码相机基本上都提供了多种拍摄模式,中高端的一般会带有P、A、S、M等

手动曝光模式,而家用型的小相机也一般会有AUTO、P等模式以及夜景、烛光、烟火等夜

景拍摄模式。这类程序式曝光模式能根据所拍摄的照片种类作出适当的曝光设定,一般情

况下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选择智能测光或中央重点测光。在测光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对场景

中主要色光或中等密度的色光进行测光,然后进行曝光锁定,再重新构图进行拍摄。曝光

锁定可以通过AEL按键控制,如果相机没有AEL曝光锁定功能键,则可以通过半按快门进行

锁定。

另外数码相机的即拍即看功能对于准确曝光也是非常有用的,只要观察LCD屏幕就可

以大概掌握照片的曝光是否准确。如果不满意的话,就可以通过曝光补偿进行细微调节,

直到满意为止。

3.如何进行准确对焦

当光线较为暗淡时,一般的小数码相机对焦都会比较困难,这是由于对焦感应器对于

低反差和低亮度的景物难以准确对焦。所以在进行夜景拍摄对焦时,应尽量将对焦点对准

明亮的景物,对准焦后再锁定焦距进行构图。需要注意的是,镜头焦距的变化会影响对焦

情况,尽量不要改变相机与被摄物之间的距离,否则照片可能会出现模糊。

不过现在不少小数码相机是有对焦辅助灯的,当光线不足时,相机的对焦辅助灯会自

动开启,协助镜头完成对焦。如果你的相机没有对焦辅助灯,可以自备一个小手电筒,把

手电的光照到被摄物上,同样可以达到对焦辅助灯的作用。

4.如何获得理想的色彩效果

白平衡就是对影像进行色温调节,获得准确的色彩还原。现在的数码相机都预置了多

种白平衡模式,一般包括自动白平衡、日光白平衡、阴天白平衡、钨丝灯白平衡、荧光灯

白平衡等。

在实际拍摄的时候可以尝试应用不同的白平衡,通过不同的色温控制往往可以获得比

人眼看到的还漂亮的效果。一般当使用日光白平衡时会获得比较暖调的效果;阴天白平衡

下的色调会比日光白平衡还深,也就是说可以获得更加暖和的色调;荧光灯白平衡则刚好

相反,会使得照片出现偏冷的色调。

5.如何善用闪光灯

怎样拍出背景与人物同样光亮的夜景人像,相信这是不少新手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

相机打开了闪光灯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离相机较近的人物得到了正确的曝

光,但是由于相机闪光灯范围有限,加上曝光时间短,使得本来肉眼看来非常漂亮的背景

在相机中显得黑乎乎的一片。这是因为远处的夜景在拍摄的时候需要长时间的曝光才能在

相片上留下正常的曝光效果,而近处的人物因为闪光灯的照射只需要很短的曝光时间。

这时候只要使用闪光灯的慢门同步模式就可以了,此时相机会按照背景的曝光而确定

快门速度,而闪光灯则会对人物主体进行补光,这样就会拍出人物和背景夜景曝光都很正

常的照片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快门速度比较慢,照片容易模糊,最好使用三脚架进行拍

摄。另外,在应用闪光灯拍摄人像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红眼的现象。要避免这种情况,首先

可以选择闪光模式里的防红眼闪光模式,其次可以控制拍摄角度,尽量避免闪光灯直射到

人的眼睛里。

6.光圈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照片的曝光量是通过光圈和快门组合来进行控制的,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

实现在不同的光圈下获得相同的曝光量。但在不同光圈下的表现会有什么不同呢?

原来当光圈越小的时候,景深则会越深,也就是说背景越清晰,并且对于拍摄场景中

的点状光源也会形成美丽的星状光,仿佛加了星光镜般漂亮,在大光圈下则一般难以出现

这种效果。其次,在相同曝光量的前提下,缩小光圈就可以降低快门的速度,而慢速快门

是表现光影轨迹或流水动态的有效手法。

思考与练习

1.夜景拍摄如何获得准确曝光?

2.夜景拍摄如何进行准确对焦?

3.怎样拍出背景与人物同样光亮的夜景人像?

4.使用闪光灯拍摄夜景人像时如何避免红眼现象?

5.练习拍摄夜景灯光、烛光、烟火。

6.练习拍摄夜景人像。

第三篇 摄影艺术欣赏

《巾帼英雄》革丽

第十四章 摄影艺术欣赏

一、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摄影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已无需在本书做过多的赘述,但摄影这种借助于照相机

的艺术创作形式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1.特殊的工具——照相机

摄影创作依赖于照相机,这是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曾有人形象地比

喻:“绘画是加法的艺术,摄影是减法的艺术。”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摄影的艺术特

点。当画家进行创作时,他面对的是一块空白的画布,他可以任意在画布上添加、作画;

而摄影家开始创作时,面对的却是镜头里已经存在的被摄体,摄影家无论怎样选择他的拍

摄对象,却总要面对物质世界的某个方面,它不以摄影家的意志而转移。虽然现代摄影技

术和数字影像技术使摄影家的创造发挥空间得以扩展,但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仍然是摄影

创作的主流和本质。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画家的任务是构筑,而摄影家的任务是揭

示。”

既然照相机对摄影者是如此之重要,摄影者就要熟练地掌握手中的相机。这不光是指

相机说明书中对相机品质、功能的介绍,而是应多体验说明书中未介绍的东西,因为说明

书并不能把你所需要的信息全都包含进去,有些东西你必须通过自己的试验才能得到验

证。在你对手中的相机进行某项试验时,说不定会给你带来创作上的灵感,使你独辟蹊

径,获得成功。

2.摄影的时间性

摄影者必须适应自己的拍摄对象,而且往往要完全取决于它。一旦时机适当、光线合

适,就要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捕捉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是摄影者的头等大事。摄影大师布

勒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把摄影的时间性和瞬间性讲述得淋漓尽致。他提出:“摄影要

在一张照片里抓住事物的全部精华。”同时他又指出,摄影者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知过

程中并不是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的,摄影者在拍摄过程中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敏锐的

直觉活动和丰富的情感因素,这样使得摄影的主客体相互交融,形成“决定性瞬间”。哈

斯把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归纳为:“每一情景都有最适合自身形式的一刻,也有

适合自身内容的一刻,把这两个时刻尽量拉近,使它们几乎变成一个时刻,用照相机快门

开启的瞬间把它固定下来。”

图14-1 《布鲁塞尔》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图14-1是一幅富有谐趣性的画面。在马戏团的大篷外,两个男人正在通过围墙的缝隙

向里面偷看。从两个人的衣着和戴的帽子来看,身份显然不同。前面的男人一副绅士打

扮,他显然也对自己偷窥的行为觉得不妥,甚至有失身份,因此他警觉地关注周围有没有

人注意他。然而后面工人打扮的男人却全然不顾周围发生的一切,专心致志地观看墙内的

演出。布勒松用简单的镜头语言深刻地描述了两个人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画面生

动有趣。

由此看出,摄影者的思考必须抢在曝光瞬间之前,一旦按下快门就无法改变主意。虽

然现代暗房、后期处理可以对照片进行美化加工,但真正的摄影者应该学会在按下快门的

瞬间完成一切。

3.摄影与机遇

摄影的机遇性是和摄影的时间性相互关联。正因为摄影特有的机遇性,很多人对摄影

的艺术性产生了非议,他们认为摄影家创作伟大的作品只是碰巧而已。其实摄影家把握机

遇的能力来源于他们对事物发展的高度敏感、对手中相机的熟练掌握以及摄影者所特有的

预见能力,这些能力根基于摄影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长期的实践磨炼。

图14-2这幅名作是罗贝尔·杜瓦诺采用“定点隐身抓拍法”拍的。罗贝尔·杜瓦诺

讲:“有一天我去美术馆,看到许多人盯着这幅画,并且他们的反应非常有趣。于是我把

照相机放在我的腿上,看我是否能够拍到一些好照片。因为橱窗的反光作用,路上的行人

根本看不清我在做什么。”杜瓦诺把这个情景称作“开地球的玩笑”。画廊里挂着一幅人

体油画,过路的人对此也产生了不同的反应。他拍摄了很多张,这一幅最让人叫绝。照片

中是一对中年夫妇,妇人正在对丈夫发表对另一幅画的看法,而那位绅士仪表的丈夫却在

偷看那幅女人人体油画。

图14-2 《他们看到了什么》罗贝尔·杜瓦诺

图14-3 《鹦鹉螺》爱德华·韦斯顿

4.再现细节

摄影有再现一切细节的能力,其精确程度是任何其他视觉手段都无法企及的。摄影能

精确地再现物体的形态、色彩、光影、体积、空间、质感、机理等,体现拍摄对象本身材

质的美、肌理的美、秩序的美。(图14-3)

由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倡导创建的F64小组把摄影再现细节的特点发挥到极

至。爱德华·韦斯顿的创作风格追求全面清晰和影调细微,并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具

有新意的题材,将普通的自然形体赋予诗意般的灵性,以精细的影调和严谨的构图创造摄

影之美。

5.摄影与曝光速度

摄影是从一个流动的时间中抓取一个瞬间的画面。这个瞬间的含义是广义的,反映在

相机的快门上可能是几千分之一秒或更短,也可能是几秒、几十秒或更长。所以,运动与

画面效果也就有密切的关系。

从拍摄技术而言,也就是处理好快门速度与被摄物相对速度的关系,它直接影响着画

面的效果。动感摄影常用慢门技法来表现物体的运动过程,近来兴起的光绘摄影更是在运

用慢门技法的同时大胆地运动相机和镜头,丰富了摄影的创作空间。(图14-4)

6.摄影与光线

在某种程度上,摄影者是“用光来作画”。摄影对光线的依赖性超过其他视觉艺术形

式,光线是摄影造型中最基本的元素。摄影构图有两个基本要素——形态和颜色,它们决

定着一切视觉表现力,而形态和颜色都是光照的结果。摄影用光实际上就是把握摄影光线

处理的特征,使之能为最终的艺术效果服务。

图14-4 学生作品

图14-5 《无题》皮特·万尼

图14-6 《无题》曹清雅

摄影者在为拍摄画面进行视觉设计即构图时,摄影的这六个特点是决定性的、最重要

的。摄影者一方面要有对客观世界敏锐的观察能力,也要有摄影者所特有的预见能力,并

能在按下快门之前安排好被摄体,选择角度、视点、俯仰,运用线条、块面、形状等形

式,突出作品主题,使画面简洁、有条不紊。(图14-5、图14-6)

二、摄影作品赏析的特点

1.大众性与通俗性

随着现代科技和摄影器材的日益发展、更新,对摄影知识知之甚少的寻常百姓也能轻

松地拿起相机去获取他们想要记录的图像,摄影已变得不再神秘。摄影创作本身就有强大

的群众基础,人类在其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摄影的需求犹如人对空气、水的需求那样

普遍寻常。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相比,摄影艺术更贴近大众。摄影艺术展示的多是人们身

边的景物或发生的事件,反映的也多是大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所以大众乐意通过照片来

获取他们想得到的信息。

2.知识性与趣味性

人们在赏析摄影艺术作品并得到愉悦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能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人类有很多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认识是通过摄影得来的,利用摄影我们可以足不出户

而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美景、风土人情和发生的重大事件。摄影帮助人类记录了自然现象

和社会现象,使人们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认识客观自然和人类社会。由于摄影技术的发

展,我们可以借助摄影了解并记录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世界,小到物质的分子结构,大到

宇宙星系的面貌。同时,摄影图片所传达的信息很难用文字和其他方法完成传递。如几十

年前的景物很难用文字描述清楚,绘画也很难描绘准确,唯独摄影图片能够真实地将事件

(事物)的本质、细节毫不保留地全部表现出来。难怪很多学者都把摄影誉为人类史上最

伟大的发明。

摄影赏析所独具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摄影所表现题材的丰富上,经过摄影家们的精心

设计和瞬间捕捉,我们常可以在照片上看到在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有趣画面。摄影家可以

通过各种拍摄技巧,巧妙地把各种景物、场面融合在一起,产生幽默诙谐的效果。另外,

摄影也能捕捉住人们平时感觉不到的表情瞬间细节,并把它们跃然纸上,引发我们深思。

3.独特的光影魅力

摄影是用光线写作,就像人们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一样。摄影用光实际上就是把握

摄影光线处理的特征,使之能为最终的艺术效果服务。摄影家常创造性地利用光影创造摄

影独特的光影魅力。这在一个层面上反映摄影家对光线带有个性化的理解和创新:他越是

采用独特的光影表现方式,创意的力量就越突出,他的艺术个性就越强。而在另一个层面

上,创意的光影则反映摄影者在其发展轨迹中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锐意进取,时时以崭新

的光影魅力获得人们出乎意料的喝彩。(图14-7)

4.瞬间性与细节再现

摄影具有独特的瞬间性魅力,正如摄影家布勒松指出的:“在所有的表现方法中,摄

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瞬息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摄影还有再现

一切细节的能力,其精确程度是任何其他视觉手段都无法企及的。通过对摄影作品的欣

赏,我们会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现大自然美之所在,愉悦自己的心情,改变自己

对周围世界的固有偏见。正如加拿大摄影家弗里曼所言:“摄影艺术弥补了客观的观察家

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世界感性认识之间的差距。”(图14-8、图14-

9)

5.教育性

摄影不仅能客观真实地记录人类社会现象和自然界中的客观现象,还能在所拍摄的图

片信息中传达着摄影者本人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情感。通过创作者所选取的瞬间以及拍摄时

所选用的拍摄角度、拍摄光线和画面结构到最后的剪裁,反映出摄影者对于自然现象和人

生观的评价和态度。事物总是在人们对它有了认识后才能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所以,观

赏者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又不知不觉受到了来自图片内容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

的,它既不是理论的推断,也不是刻板的说教,所以它所表现的教育往往是不完全的,然

而它的教育威力又无法估量。

图14-7 《海滩》王传东

图14-8 《四川甘孜》张百成

图14-9 《生命系列》王传东

三、对摄影艺术语言的解读能力

图像语言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传播形式,然而最新、最完善的图像语言形式却是摄

影。摄影除了能精确地再现拍摄对象本身的瞬间形态、肌理以外,它还是一种世界性的交

流手段。赫尔马特·根舍姆把摄影比喻为“世界各地都能理解的唯一语言,它在所有民族

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维系着人类大家庭”。在摄影语言中掌握创作手段的象征符号是摄

影创作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欣赏摄影作品的关键。摄影艺术语言的象征符号有光线、色

彩、透视、影调、清晰与模糊等。

图14-10 《京都》王传东

1.光线

在摄影艺术的创作与审美过程中,光线效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想掌握摄

影创作、摄影作品、摄影读者三者之间的某种联系,就有必要了解各种光线效果通常所引

起(或可能引起)的人们某些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反应,以及摄影表现技巧方面的种种

因素。各种光线效果的变化可能引起人们的某种视觉反应和心理反应,在摄影艺术创造过

程中是作为某种规律而起作用的。在艺术实践中,我们只有掌握一定的规律,才能调动人

们的审美情绪,使人们获得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2.色彩

色彩是摄影语言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大多数具有创造力的人首先是对颜

色作出反应,然后才对形式作出反应。当人们接触到某一种色彩时,必然会引起心理上的

某些反应。例如,当人们看到绿色的植物、蓝色的大海时,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

觉;当我们置身于红色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一种热烈、温暖的感觉这些显示的是色彩的象

征意义与心理联想。(图14-10、图14-11)

3.透视

摄影所产生的透视关系不同于我们肉眼观察到的透视关系。照相机可以借助各种镜头

创造和记录与人眼观察完全不同的视觉形态和形象。例如,采用广角镜头可获得变形的视

觉形象,它夸大了景物本身的透视关系;而运用长焦镜头则可以缩小景物本身的透视关

系。摄影作品透视关系的夸大或变形决非是摄影家的无心之作或迫不得已,他们是有意通

过这样的处理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图14-12、图14-13)

图14-11 《佛门》王传东

图14-12 《竹》李劲男

4.影调

一幅摄影作品,由于色彩深浅不同,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影调。一般而言,影调的基调

可分为三大类:高调、中间调、低调。它们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不同,如高调的明快、纯

洁、清秀,中间调的和谐、大方、细腻、浑厚,低调的深沉、庄重、凝重、肃穆等。从表

面上看影调,就是光影在摄影中的视觉再现,也就是黑、白、灰在画面中的组合关系。但

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一旦画面上的影调形成之后,就不仅仅是一个平面了,已经有了立

体感。平面的影调可以转化为画面的立体感、质感等视觉语言,具有一系列肌理效果。

5.清晰与模糊

清晰与模糊即虚实的运用是摄影表现语言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景深的控制也是摄

影独具的表现手法。摄影者可根据创作的需要,利用调节焦距等手段,将实形变为虚形,

也可将虚形变为实形。摄影一方面通过对清晰与模糊的控制达到突出主题、体现主体与陪

体关系的目的,另一方面摄影可以通过画面清晰与模糊的对比体现动感。例如,摄影家想

对某些表现力平淡的被摄体增添一些变化、趣味和力量,他们可以尝试运用移摄与变焦的

拍摄技巧。这两种技巧的运用都会使照片中失去一些细微的轮廓,但也会呈现出充满动感

的影像。(图14-14)

图14-13 《无题》邹本东

图14-14 《生命》王传东

四、对作者及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

在掌握了前面所述的知识后,观赏者可以基本判断出一幅摄影作品在技术处理上的优

劣,我们也可以从技术和技巧的角度来对作品作出初步的评价,为我们进一步欣赏作好铺

垫。但很多摄影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却并非画面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要求我们在更深

的层次去探寻。

一般说来,每幅摄影作品的诞生都有其内在的动因和外部的条件,是摄影者各方面知

识与经验积累的必然结果,每张照片的背后都隐藏着或多或少的历史背景。欣赏摄影作品

尤其是在欣赏大师级的摄影名作时,了解他们创作的艺术风格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对于我

们学习欣赏他们的艺术创作会非常有益。例如,在欣赏卡蒂埃-布勒松的作品时,我们对

其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表象上,而应深入到他摄影创作的内核,体会其“决定性

瞬间”理论的精髓。

五、摄影作品分析的步骤

1.读图

摄影图像是具有深刻意义、富涵大量信息的平面。既然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那么分

析摄影作品先要从读图做起。当一张照片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想了解作者在画面里

拍的是什么、拍摄的主体是什么、陪体是什么,进而我们想要知道作者在何时、何地拍摄

的,然后我们会利用所知的摄影知识推断作者拍摄的角度、运用的摄影技巧、光线的处

理、色彩的处理等,最后再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视觉心理学、摄影视觉语言和构图原理组

织画面的。

2.了解作者的拍摄意图

作者的拍摄意图(即作品的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所在,摄影的拍摄技巧、构图原

则都是为拍摄主题服务的。如果体会不到摄影家的真实拍摄意图,那你所看到的摄影技

巧、表现形式、绚丽画面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我们应运用所知的相关知识从画

面内外尽可能多地了解摄影画面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对同一幅摄影作品的评价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作者的拍

摄意图。如果我们多搜集作者及作品诞生的背景资料,便会尽可能地拉近与作者心灵的距

离。

3.解读创作者

解读创作者可以说是摄影作品分析里一个较高的层次,也是个较难的阶段,因为有时

我们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资料。但赏析摄影大师的名作时,这个阶段却是必不可少的。

(1)创作者的背景资料

创作者的背景资料包括创作者的生平、人文立场、个人摄影创作简史、创作艺术风格

流派、在摄影理论上的主张和贡献、在表现方法上的创新等。

(2)作品的背景资料

作品的背景资料包括作品的拍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

没有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就无法对大师级的摄影作品作出评价。每一位摄影大师都有

自己的拍摄观点,他们对摄影艺术本身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创作风格也独树一帜,并且他

们在每个创作时期的创作特点也不相同。正如有人所讲:“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

己。”所以,我们不能把一张照片抽空成简单的构成形式来看,而一定要把摄影作品放到

整个影像发展史上来作对比分析,这样才能看出创作者的风格、人文精神,以及摄影家为

我们展现了什么、见证了什么。

4.再回到读图

对一幅摄影佳作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再由理性认

知到感性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当观赏者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欣赏过程后,会对眼前的

照片有新的认识。他会领悟到作者为什么要拍这幅照片,并体会到摄影家是如何将摄影的

主题与表现形式、摄影技巧完美地融合为一体,构成一幅优秀艺术作品的。摄影是一种视

觉语言,摄影欣赏回到读图阶段应是摄影作品欣赏的必然结果。分析摄影作品的最佳状态

应是观赏者与创作者建立心灵的沟通,一同思考,一同分享摄影创作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六、建立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具备了以上几个条件后,我们对摄影作品的欣赏便会由表及里,真正体味一幅佳作的

价值。摄影家的创作过程也会栩栩如生地浮现于我们眼前,我们仿佛会感受到他们创作的

艰辛与成功后的欣喜。只有与作者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读懂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

达到欣赏摄影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思考与练习

1.曾有人形象地比喻:“绘画是加法的艺术,摄影是减法的艺术。”你怎么理解这句

话?

2.“决定性瞬间”理论是谁提出的?你怎样理解“决定性瞬间”?

3.F64小组是谁倡导创建的?

4.摄影作品欣赏分析有哪几个步骤?

佳作欣赏

《峰韵》革丽

《买酒归来》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巴黎的狄德罗林荫道》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9·11袭击》新华社/美联社

《印度纪行》达尼埃尔·里澳奈特

《戈尔巴乔夫、里根和他们的幕僚们》大卫·伯内特

《老北京的一条街》马克·里布

《保罗·毕加索与儿子克劳德在胡安海湾》罗伯特·卡帕

《人像》丛海亮

《幸福守望》孙喆

《最后一代小脚女人》李楠

《老行当》陈曦

《女子铅球金牌得主巩立姣》渠晋湘

《卡瓦格博的早晨》邹本东

《雨晴》王传东

《甘南印象》夏洪波

《幽香》王传东

《无题》王传东

《日暮》邹本东

《春满园》陈曦

《月色》埃迪·勒内斯

《胡杨林》邹本东

《生命》张志升


本文标签: 拍摄摄影画面建筑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