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66220


2024年6月7日发(作者:)

2023-2024秋统编九上语文第一次月考B卷(范围1-3

单元)(上海卷)(考试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B卷·重点难点过关测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00 分钟,试卷共 6 页,满分 150 分,答题

纸共 2 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填写姓名、报名号、座位号。将核

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

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

非选择题。

4.测试范围: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

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4.山河日月俱有感,风花雪月皆是情。请写出古诗中写“雪"的

连续两句诗: , 。

【答案】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 千里共婵娟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

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多

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要注意“沧、畔、婵”等字要正确书

写。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5—10 题(22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

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 赡族人。泛

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 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

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

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

此。仲淹初在制中①,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

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②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

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 海内固已信其

有弘毅之器③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节选自《宋史 范仲淹传》)

【注】①制中:居丧期间。②昭烈:刘备的谥号,指刘备。③器:

才干,指治国的才干。

5.解释下列画线的词。(2分)

① 或异二者之为

②以赡族人

6.与例句中画线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4分)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静以修身

B.以其境过清

C.可以为师矣

D.以伤先帝之明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

人哉

B.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

C.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

D.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

8.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范仲淹平时博爱好施,深受人们的爱戴。

B.范仲淹为政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C.范仲淹生活俭朴,连母亲和配偶的衣食,都是自给自足。

D.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10.读孟子的这句话,结合【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4

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 梁惠王下》)

有学者认为: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不仅是对孟子忧乐思想的继承,

更是一种发展。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与认识。

【答案】5.或许 赡养

6.B

7.D

8.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

9.C

10.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

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

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仍

然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①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

②句意:用以赡养族人。赡:赡养。

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例句句意: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介词,

因为。

A.连词,来,表目的;

B.介词,因为;

C.动词,凭借;

D.连词,以致。

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为:天下人本来就已经相信他的坚毅品德和远大志向,完全

可以承担他的责任,如果探究他想做的,(他)哪里会比不上古人呢!

结合句子内容分析,本句断为: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

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

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

如遇到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斯:这;与:和。

②重点词:虽:即使。皆:都。

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C.结合文章中“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知妻儿的衣服和饭食,

仅仅只能自己充饥、御寒。“连母亲和配偶的衣食,都是自给自足"

表述错误。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旨思想的理解。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他的忧乐观在他的作品《岳阳楼记》

中写的很清楚,结合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

范仲淹的忧乐观是围绕着民众展开的;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

的忧乐观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因此,范仲淹的忧乐思想受

孟子的忧乐思想影响,且不仅是对孟子忧乐思想的继承,更是一种发

展。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 题(16分)

读点诗词养点气

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

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

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

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

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

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

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

即是,既恰如其分地阐述了思想,又寄意深远。不仅如此,他还创作

了《军民情·七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诗词,为领导干部树立了

读诗词写诗词的榜样。作为基层干部,我在工作之余,利用车上、夜

间,坚持读诗词汲取先人的诗学精华,同时坚持写诗词,一旦有感有

悟,即在手机、纸片、笔记本上随时记下。因为工作与时间的关系,

诗词短小精巧,既可总结实践,又能抒发情怀。读诗词的过程中,自

己也悟得点滴体会,感受到了千百年来诗词的深刻意蕴和万千气象。

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

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

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有“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

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

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

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

小"。

读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

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

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

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

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

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

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

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

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

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廉政的

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

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王昌龄坦荡胸襟,“一

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

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

然挥毫“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

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真诚呼吁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

升境界,装点人生。

1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读点诗词养点气"这一中心?(3

分)

12.选文第4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8分)

13.选文4、5、6、7段的顺序能不能打乱?请说说理由。(5

分)

【答案】11.①读诗词养点浩气;②读诗词养点骨气;③读诗

词养点地气;④读诗词养点清气。 12.举例论证、引证法(道

理论证)。用举例论证和引证法的方式,有力地论证了“读诗词养点

浩气”的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读点诗词养点气"。 13.不

能。每段的内容与第1、2段的内容相呼应,气的延伸就是浩气,骨

气、地气、清气,符合人的思想境界的发展规律,由表及里,层层深

入,由个人到社会。所以不能换。

【解析】1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关键句子概括即可。

结合“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

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

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出:读诗词养点浩气;结合“读

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得出:读诗词养点

骨气;结合“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

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得出:读

诗词养点地气;结合“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

也是为官事政的要求。"得出:读诗词养点清气。

12.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

分析。结合列举“南宋诗人文天祥、李白、谭嗣同、陈毅”等例子,

得出:举例论证;结合“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我自横刀向天

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浩气养

成天地小”等诗句分析,采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结合上文“读

诗词养点浩气。"与本文论点分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式,

有力地论证了“读诗词养点浩气”的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读

点诗词养点气"。

13.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态度,不能调换。然后仔细阅读文本,

找出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结合第一段“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

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和第二段“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

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

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分

析,④⑤⑥⑦段的顺序是与“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相对应的。所以不能调换。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 题(19分)

粽叶飘香时

熊代厚

①石榴花红了,栀子花白了,端午到了。

②街上的摊点开始吆喝起各式各样的粽子,商场的大楼挂满了斑

斓的条幅,营造着端午的氛围。我穿行于这节日的森林里,开始想念

故乡的粽香。

③故乡在一个遥远的乡村,门前有一条蜿蜒的小河,两边是连绵

的青山。河水清澈,映着青山和白云,河边长着极茂盛的芦叶和苇草。

④为包出最好的粽子,母亲在端午的前一天就去河边采芦叶和苇

草。她起得很早,赶在太阳出来之前,赶着芦叶挂着晶莹的露水。芦

叶细长锋利,母亲的脸和手常被划破,但她并没有在意。选上好的糯

米,先要泡上一宿,然后堆在一个大铁脸盆里。青青的芦叶和苇草放

在旁边,闪着亮光。

⑤母亲系上围裙,坐下来,左边是芦叶和苇草,右边放着糯米。

她熟练地将两张芦叶交叠在一起,然后在右手握成一个斗形,左手抓

半把糯米,轻轻地一松手,把米填进去。约莫加到一半时,将准备好

的红枣或是红豆,或是一块咸肉丁放入,接着,在侧面再插入一片芦

叶,然后继续加糯米直到装满斗形,用拇指轻压一下,粽子就变得严

实。

⑥米全部填好了,她折过侧面的芦叶来封口。她的嘴里含着苇草

的一端,用拇指拉紧另一端。顺着整个粽子一绕,一拉,一扣,一结,

一个鲜绿漂亮的三角粽就在她的手中诞生了,整个动作是那样的连贯

和优美。

⑦包好的粽子以8个为一组,被拴在了一起,再一排一排地挂起

来,沉沉实实的,等待着下锅。

⑧天暗了下来,粽子全包完了,一个个饱满而结实。看着眼前的

粽子,母亲的脸上荡漾着满足的笑容。她把包好的粽子一个个地放入

锅中,密实而紧凑。她在上面还要压一块重的小青石,防止水滚开后,

粽子浮起来煮不透。

⑨灶膛里放进早已晒干的树根,熊熊的火焰开始“舔"着锅底,

发出呼呼的声音。大火把锅里的水煮沸后,母亲改用温火慢慢煮,不

然,粽子会爆馅。她不时地去灶膛加柴或是减柴,时刻检查锅里的水。

⑩白白的雾气开始氤氲起来,慢慢地飘出浓浓的芦叶的清香和糯

米的甜味。两个时辰后,撤掉柴火,让底火来闷。一勾新月挂上树梢,


本文标签: 诗词论证养点粽子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