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65821

2024年7月29日发(作者:)

对cyberspace中文名与术语定名的思考

杨福义

【摘 要】According to principles of term denomination, we analyz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y-berspace, and suggest that the Chinese

name cyberspace should be “信息控制II”, commonly known as“赛博空

间”.%根据术语定名的原则,分析了cyberspace的由来与发展,建议将其命名为

“信息控制域”,俗称“赛博空间”,并阐述术语定名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术语》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3页(P25-27)

【关键词】术语;控制论;太空

【作 者】杨福义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 11400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N04;TP39

术语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一组概念可依据概念的相互关系构

建成概念体系。概念体系是概念间相互关系建立的结构化的概念的集合[1]。 对于

术语系列词的定名应该考虑词群所代表的概念的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是从概念出发,综合考虑一系列概念的名称,它们之间的共性、个性

与相互关系,以及构建成的知识体系。术语定名涉及文字学、语义学、术语学等多

专业,需要全面协调与统筹。

在语义学研究中,无一例外把词汇系统看作一个语义系统。每个词义都具有自己内

部的结构成分,词义和词义又组成一定的词义系统[2]。语言信息的交换原则是传

递概念,表意在先。因此,cyber系列词的翻译首项工作是明义,其后是选词,而

后归类成为词群。

1.汉文字的本质属性

汉字是形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表意是汉字的本质属性[3]。

在翻译外来语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把外语所表示的概念,用汉字来表述。

汉字具有超时空性,不通过语音也能传递信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经

过专家分析后,仍能被读懂相当多的内容。现代汉语由古汉语发展而来,是以白话

文为代表的普通话。通俗易懂,可以见字识义。汉字具有严密的体系和非凡的构词

能力,是通过语言的符号编码,即字表示意义。字与字组成字组(词)则反映更具体

的事物、动作、状态等属性。这些都是概念与分类严密体系的高度概括。

cyberspace的定名须考虑汉字的本质属性,尽量采用意译,并考虑每个字的特点

与词义场,以及组成一系列词的整体概念。

2.汉字表述概念涉及的物理实体和属性

cyberspace反映了当代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概念。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科技活动已经扩展到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并由此带来这个空间的研究、利

用等一系列活动

3.中外构词方式的对比

汉英术语不仅相互借词频繁,而且其各自构成新词的方式与手段表现出过去前所未

有的一致性[4]。组合成词已经成为构词的主要方式。

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双音节词多,合成词多。实践证明:在对外来词的翻译和使用中,

智慧的中国人总能在体系极其严密的汉字中,选用音形义结合的汉字来表述恰当的

译文。“激光”和“雷达”一词的定名都是最好的例证。“彩色超声波多普勒探测

仪”,进入社会用语时则简化为“彩超”,这也能看出双字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作用。

根据汉语构词的理据性,研究汉语的构词方式与系列词群,是研究cyber与

space英语构词转译为汉字而选择的一种方式。

4.词语所指称概念的含义变化过程

时代在发展,随着词语应用范围的扩大,所指概念的范围也有变化。古今汉语字同

义不同的现象也存在。对于科学技术新词更要详尽分析。新术语的定名,需要重点

掌握概念所表达的含义,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考虑语言所表达的语义。

一条术语定名,要考虑与它所表述概念相关的一系列术语,即词群的比较。这也就

是综合考虑,使得定名既要考虑每个字的语义概念,又要考虑到组合成词的语义组

合。space翻译成中文,最常见的是“空间”。但“空间”较难表达cyberspace

抽象的含义。 除了“空间”,space还被一些辞书翻译成“域”,如虚域(virtual

space)、公共区域(public space)、有水带系统保护的区域(space protected by

drenching system)、占有地域 (occupied space )、空域(airspace)等。

“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泛指某种范围。

“域名”一词为“企业或机构等在互联网上注册的名称,是互联网上识别企业或机

构的网络地址”,“域”字与互联网相关的这一层含义与cyberspace的内涵较为

契合。因此,cyberspace中的space译为“域”较为稳妥,也符合系统性原则。

的由来

cyber源自希腊语κυβερνητηξ(掌舵,调节之意)。拉丁语音译为kubernetes。

κυβερνητηξ一词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法律学》中“研究自治”首先使用,表

示人民统治[5]。

1834年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写了一篇论述科学哲理的文章,把管理国家的科

学称为控制论。他把希腊文κυβερνητηξ译成法语cybernetigue(控制论)[6]。

1948年美国控制论专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cybernetics一词作为科技

术语首次被创造并出现在他的著作中,他在这本书的导言中说:“我们决定把这个

关于既是机器中又是动物中的控制和通信理论的整个领域叫作cybernetics(控制

论),这个字是我们从希腊字‘κυβερνητηξ’或‘掌舵人’变来的。”[6]

1954年,钱学森在美国纽约出版了英文版《工程控制论》(Engineering

Cybernetics),也使用cybernetics一词。

1984年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收录了cybernetics 一词,解释是:神

经机械学 (研究机械和动物(包括人类)之资讯传送及控制之科学)[7]。

1988年香港出版的《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收录了cybernetics 一词,在该词

的词条释义中写道:神经机械学 (一种科学的研究,探索讯息在机器、人类脑袋及

神经系统中如何运作及被控制)[8]。

中国计算机学会编写、1989年出版的《英汉计算机技术词汇》中,引入了

cybernetics 一词,在该词条的标注中,特别指出相关的国际标准号01.01.14,即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数据处理词汇[9]。

2. cyberspace的两个发展阶段

(1)cyberspace一词是cybernetics(控制论)的词根和space(空间)一词的组合而成,

1982年由居住在加拿大的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在发表于omni杂志的短篇

小说《融化的铬合金》(Burning Chrome)中首次创造出来,并在后来的小说《神

经漫游者》中被普及,出现了数十个cyber系列词汇,如cyberwar、

cyberculture、cyberphobia、cyberhome、cyberman 等。

cyberspace在这一阶段多译为虚拟空间、信息空间、网络空间等,并被大量使用,

重点强调“虚拟”。作为哲学和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抽象概念,指在计算机以及计

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和虚拟世界。

(2)cyberspace 作为实际物理实体阶段,不再虚拟,而是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主权

资源。

2006年美军出台了《Cyberspace国家军事战略》,指出cyberspace是“通过

网络化系统及相关的物理基础设施,利用电子和电磁频谱存储、修改并交换数据的

领域”。通俗地说,cyberspace与陆、海、空、天领域一样,是由电磁频谱、电

子系统以及网络化基础设施组成的一个作战领域。这一概念的广度令人吃惊,美国

空军参谋长迈克尔·莫斯利曾开玩笑说,cyberspace囊括了从“直流电到可见光波”

的一切东西。

cyberspace已经并不等同于计算机网络或因特网。美军将cyberspace定义为整

个电磁频谱空间,因此,cyberspace包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还有使用各种

电磁能量(红外波、雷达波、微波、伽马射线等)的所有物理系统。此外,除因特网

外,cyberspace中的“网络化系统”还包括并不直接与因特网相联的军用网络系

统,如指挥控制网络和防空系统等。对于这些系统,可以利用电磁能量进入或实施

攻击,达到窃取信息和破坏硬件的目的。

由上面的溯源可知,cyber这一词根最基本含义就是信息传送与控制,如果只翻译

为网络或信息,似为不妥。含有词根cyber的词有:生物控制论(biocybernetics)、

控制论的(cybernatic)、自动控制(cybernation)、控制机(cybertron)、控制论

(cybernetics)。笔者建议根据cyber本义和系统性原则译为“信息控制”。

从术语命名的原则出发,以中国汉字的表意特性为重点,进行系列化的词群分析,

并考虑术语概念的实质与发展应用,笔者建议将科技领域cyberspace中文命名为

“信息控制域”,简称:控制域、控域、域控(作动词时用),俗称:赛博空间(在

社会科学范围使用,侧重虚拟空间含义)。

【相关文献】

[1]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5237.1—2000 术语工作 词汇[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 李葆嘉.语义语法学导论——基于汉语个性和语言共性的建构[M]. 北京:中华书局,2007:351.

[3] 周建设.现代汉语[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6.

[4] 刘丽芬.汉英术语构成方式对比 [J].中国科学技术术语,2013(3):11-16.

[5] 刘兴. 赛博(cyber)及其相关词语的来源和概念[J].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10, (2):55-55.

[6] 维纳. 控制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11.

[7] 张芳杰.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295.

[8] 朗文出版集团. 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M]. 香港:朗文出版有限公司,1988:352.

[9] 中国计算机学会.英汉计算机词汇[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172,772-773.

本文标签: 概念术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