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649938

2024年6月10日发(作者:)

科技信息○IT技术论坛○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24期

浅谈

(

巢湖学院

IPV6

238000)

许荣泉

安徽巢湖

摘要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

IPv6(Internetprotocolversion6)

的必然性及其当前实现的一些基本技术

,

最后提出展望

。【

关键词

】IPv4;IPv6;

双协议栈

;

隧道技术

;NAT-PT

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

一部分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

,

基于

IPv4

Internet

已经比较成熟

然而随着快速增长的

Internet

连接要求和语音

图像

视频

多媒体等

不断增加的新业务的出现,当前的

IPv4

网络其固有缺陷已经造成了

地址空间缺乏、路由表急剧膨胀、缺乏对移动网络支持以及网络服务

质量等一系列问题

IPV6

基本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在

2003

年正式启动了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

CNGI

核心网

CERNET2,

CERNET2

主干网就是采用纯

IPv6

协议。可以看出,下一代互联网将

支持全新的、更丰富的,特别是目前互联网不能提供的多种应用,包括

高清晰度、强交互点到点视频通信、智能交通、远程教育等。

、IPv6

发展的必然性

IPv4

协议是经过实践证明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网络互连协议

,

够连接少至几个节点,多至

Internet

上难以计数的主机。然而,随着

Internet的发展,IPv4的一些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为严重的且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地址空间危机。在20世纪90年代初,Internet

工程任务组开始设计

IPv6,

其目标就是改进

IPv4,

以满足一些新的要

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

(

1

)地址空间耗尽:

IPv4的地址空间大约在40亿左右,应该能够满足目前的需求。但

由于IPv4地址分配和使用方式的不合理,造成了IPv4地址空间的极

大浪费

另外由于网络地址分配的历史原因

,

一些人口大国

,

如中国

,

分配到的地址空间非常有限

,

地址空间危机尤为严重

虽然当前对

IPv4

增加一些扩展来减小或者延缓这种危机,如可变长子网掩码

(VLSM)、无类别内域路由(CIDR)、网络地址转换(NAT)、端口地址转换

(PAT)

以及私用地址空间等等

,

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IPv6

Internet

工程任务组设计的新一代网际协议

,

采用

128bit

地址

长度

,

扩大了地址空间

,

可以说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

时它还为主机接口提供不同类型的地址配置,如全球地址、全球单播

地址、多播地址、任播地址和链路本地地址等。

(2)网络路由性能:

随着网络数目的增加

,

路由表的规模增大使得路由器对报文的处

理延迟增大。

IPv4

集中了过多的功能,象头部检验和、

MTU

大小和数

据报分段等等。这些功能降低了网络的性能。IPv6使用了固定格式的

报头并减少了需要检查和处理的字段的数量,从而使得报文路由的效

率得到提高

(3)

安全性

:

IPv4

网络在最初设计是时没有考虑到安全,而将安全视为

OSI

型中的高层协议的任务。网络的安全性只能依赖于端到端来实现。从

安全的角度来说,IPv6实质上并不比IPv4更加安全。只是改变了IP

地址的协议包

,

并不能解决现在的

IPv4

中的安全问题

但是由于

IPsec

提供端到端安全性的两个基本组件的认证和加密都是

IPv6

协议

所必备的,而在

IPv4

中它们只是可选的,因此,采用

IPv6

安全性会更

加简便、一致。

(4)即插即用:

在网络中配置节点非常复杂

,

许多配置任务需要手工完成

,

这在

大型的网络中是不切实际的

随着移动计算机的增长

,

要求改变网络

接入位置后仍然能够使用网络服务,这时候传统的

IPv4

往往又要重

新设置,而IPv6的自动配置功能更接近于真正的“即插即用”处理,支

持真正的移动性。

、IPv6

的实现

由于现有的

IPv4

网络下的各项技术设备相对来说都比较趋向于

成熟,因此我们在实现IPv6的时候,应该充分的考虑如何充分的利用

现有的资源以实现IPv4向IPv6的过渡并使得代价尽可能的小,同时

保证高效。本着这个原则,我们通常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解决IPv4向

IPv6

的过渡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

IPv4

资源

,

通常要用到一项技术称之为

双协议栈技术。双协议栈技术是在指在终端设备和网络节点上既安装

IPv4又安装IPv6的协议栈。从而实现使用IPv4或IPv6的节点间的信

息互通

采用该技术的节点上同时运行

IPv4

IPv6

两套协议栈

这是

使

IPv6

节点保持与纯

IPv4

节点兼容最的直接方式

,

针对的对象是通

信端节点(包括主机、路由器)。这种方式对

IPv4

IPv6

提供了完全的

兼容,但是对于IP地址耗尽的问题却没有任何帮助,双协议栈的使用

将增加内存开销和CPU占用率,降低设备的性能,增加了网络的复杂

(2)

随着

IPv6

网络的逐步发展

,

出现了许多局部的

IPv6

网络

了实现这些孤立的

IPv6

网络之间的互通,采用了隧道技术。隧道技术

是在IPv6网络与IPv4网络间的隧道入口处,由路由器将IPv6的数据

分组封装入到IPv4分组中。IPv4分组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分别是隧

道入口和出口的

IPv4

地址

在隧道的出口处拆封

IPv4

分组并剥离出

IPv6

数据包

,

IPv4

网络来传输

根据建立方式的不同

,

隧道可以分

成两类:

(

手工

)

配置的隧道和自动配置的隧道。隧道技术巧妙地利用了

现有的IPv4网络,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使IPv6的节点之间能够

在过渡期间通信的方法,但它并不能解决IPv6节点与IPv4节点之间

相互通信的问题

(3)

转换网关除了要进行

IPv4

地址和

IPv6

地址转换

,

还要包括协

议并翻译。转换网关作为通信的中间设备,可在

IPv4

IPv6

网络之间

转换IP报头的地址,同时根据协议不同对分组做相应的语义翻译,从

而使纯IPv4和纯IPv6站点之间能够透明通信。目前最有名的地址翻

译机制

NAT-PT(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protocoltranslation)

分为静

NAT-PT

和动态

NAT-PT

两种

它是

SIIT(statelessIP/ICMP

translationalgorithm

)协议转换技术和

IPv4

网络中动态地址翻译

(NAT)技术结合与改进。NAT-PT使得基于双协议栈的主机,能够运行

IPv4与IPv6应用程序互相通信。该机制要求主机必须是双栈的。一个

典型的

NAT-PT

系统

NAT-PT

处于

IPv6

IPv4

网络的交界处

,

可以

实现

IPv6

主机与

IPv4

主机之间的互通。协议转换的目的是实现

IPv4

和IPv6协议头之间的转换;地址转换则是为了让IPv6和IPv4网络中

的主机能够识别对方。也就是说,IPv4网络中的主机用一个IPv4地址

标识IPv6网络中的一个主机,而IPv6网络中的主机用一个IPv6地址

标识

IPv4

网络中的一个主机

通信的全过程中

,

NAT-PT

负责处理

IPv4

池地址与

IPv6

主机之间的映射关系。采用

NAT-PT

技术,需要转

换IP数据包的头标,带来的问题是破坏了端到端的服务,有可能限制

业务提供平台的容量和扩展性,从而可能成为网络性能的瓶颈。

具体在实现的过程中要采取什么技术

,

只有针对具体应用

,

在不

同的过渡阶段明确应用的类型和范围并结合其他技术

,

合理选择转换

机制,才能顺利地以较小的代价实现

IPv4

网络向

IPv6

的平稳过渡。

、IPv6

的疑虑

从前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机制方法,都不可能

完美地解决面临的问题

除非真的采取全面部署

IPv6。

但是那样做的

话浪费的资源太多

,

花费的代价太大了

同时

IPv6

本身也不尽完美

,

否则

IPV6

为什么没能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从国际形势来看,中国的下

一代互联网CGNI计划实际上就是IPV6在中国的部署应用,但是美

国的新一代网络则还没有制订出技术标准。中国的CNGI实质上只是

应用型项目

,

而美国的新一代目前则是前瞻性开发研究项目

鉴于当

前我们没有明显优势尤其是没有技术优势的情况下

,

我们只能是边走

边看,密切关注国际新形势的发展同时不忘自己钻研新技术方为上

策。(下转第44页)

53

科技信息○科教前沿○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2008

年第

24

SCADA

系统在油田的应用

陈子刚郑丹魏巍

(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一厂

焦磊

河南南阳

474780

)

摘要

针对油田自身的特点

,

以油田内部局域网为基础

,

借助移动的无线通讯网络

,

建立起油井的数据采集与监测控制系统

,

成功地解

决了生产中的难题

【关键词】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浏览器

/

服务器;局域网

TheapplicationofSCADAtooil-field

【Abstract】Forthespecialtyoftheoilfield,weestablishedthesystemofSCADA(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whichbasestheoil

temsolvedtheproduceproblemsuccessfully.

【Keywords】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SCADA);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GPRS);Browser/Server(B/S);LocalArea

Network(LAN)

0.

引言

油田的生产现场存在地处野外、高度分散、连续运转、周边环境复

杂、有线通讯资源有限等具有油田自身特色的显著特点,这给日常生

产管理带来生产参数采集难、突发事件难以及时发现等诸多难题。

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

就是建立抽油井的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

)系统,对油井进行

24

小时连续监控,及

时了解生产动态数据。

网内进行发布

,

实现数据共享

后台服务程序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GPRS

拨号程序,后台数据处理

程序,数据库程序,网络发布程序。

后台程序采用网络断线自动监测与重拨技术,保证了系统的连续

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采用

VisualBasic

形成

SCADA

监控画面

,

现故障诊断与报警

,

示功图测试以及手动遥测现场油井数据

采用大

型企业级数据库

ORACLE

为平台进行开发,提高了监控系统的性能。

采用ASP以及数据库技术,开发了B/S模式网络发布系统,使用户只

需借助浏览器,通过网页即可快速、便捷地对油井的的生产状况进行

监控

在网页上,我们给出了丰富的功能,以满足生产需求。

(

1

)监视图画面:用户可以在监视图上直观地观察到油井的工作

状况,是否发生异常,以及监视到最基本的生产参数;

(2)

最新数据浏览

:

用户可以在此网页上及时监测到油井的全部

最新生产数据

,

油井生产的各个参数数值一目了然

(3)

历史数据查询

:

本系统提供了对所有油井不同历史时刻的各

个参数数值的查询功能,各种故障报警功能,以及各类报表功能。

(4)各类曲线查询功能:实现电流曲线以及示功图等的图形查询

功能

,

为油井的智能分析及应该进行何种作业措施提供了详细的基础

资料

,

成为了油井分析人员的重要帮手

(

5

)油井管理功能:该功能主要是在油井参数发生变化时,需要改

变参数的设定值,从而使系统的报警功能更加准确,专门为系统管理

者提供的方便的管理平台。

系统工作流程

油井无线监测的工作流程就是将现场生产数据

(

抽油机的电流电

载荷

油井的压力

温度

套压等

)

进行采集

,

经处理及模数转换后

,

发送到通讯网络,然后在监控中心通过接收装置对信号进行接受处

理,根据生产需要,由后台监控系统对各种信号参数加工、处理、分析,

最终进行网络发布,以实现对油井各运行参数的实时在线监测及管

二、现场各类生产参数的采集

油井生产监控系统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油井生产参数及时、

准确的采集,而该功能主要由现场数据采集仪器、仪表以及现场监控

单元RTU来完成。

1.

电参数的采集

在此

,

我们根据油井的负荷及不同的电压等级

,

采用相应的电流

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采集油井的电流、电压等电参数,再由通讯模块读

取数据采集芯片中存储的数据。

2.示功图的采集

在抽油机光杆上安装载荷

/

位移传感器

,

测量抽油机的载荷及位

移,生成标准的

4~20mA

电流信号,并整合为代码进行存储。

压力等,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要进行

3.

其它参数,如油井的温度、

采集。

小结

该油井无线监测系统采用

GPRS

网络实现数据传输

,

利用局域网

B/S

模式实现数据共享,在投入使用以来,由于抽油机故障的及时

发现,油井有效采油时率平均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取得了巨大的经

济效益。在油井的管理上,该系统对抽油机的突发性事故的预防,也有

着积极的作用

,

使管理者真正做到了对问题的早发现

早解决

该项目

的实施

,

为建立数字化采油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通用SCADA系统浅析.油气田地面工程.

[2]基于以太网的油田SCADA系统.电子技术应用.

数据网络传输

数据传输采用移动的

GPRS

网络

,

无需投入先期建设费用

,

后期

也无需专业人员维护,地理覆盖面积较广,不受周围建筑及环境的硬

性限制,具有良好的使用前景。

后台处理及监控功能的实现

油井无线监控系统各监控参数由现场仪表采集

,

经现场

RTU

(RemoteTerminalUnit)

进行模数处理后

,

通过

GPRS

网络发送至后台

服务器接收装置,由后台服务器将接收到的数据还原成为真实的参数

数值,并形成SCADA监控画面。再由后台建立WEB服务器,在局域

[责任编辑:张艳芳]

小结

(

上接第

53

)

随着网络技术的继续发展

,

眼下的

IPV4

被新技术取代已经成为

了一个必然趋势

在没有更好的新技术出现之前

,IPV6

又是这项新技

术的唯一选择。在具体

IPV6

实现的时候,考虑到代价和性能的问题,

我们通常要用到文中介绍的方法和技术。另外,鉴于当前国际情况,我

们应该把IPV6看成是一种过渡,而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周逊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新因特网协议》(美)[C.胡依特马]ChristianHuitema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拯救了

IPV6,

谁来救中国

?》

张庆松

刘琦编著

,

来自互联网

[3]《

作者简介:许荣泉,男,1979年出生。巢湖学院计算机系软件教研室。

[

责任编辑

:

汤静

]

44

本文标签: 网络油井技术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