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68305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内容摘要: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揭

示了三国时期复杂尖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罗贯中以恢宏高亢的笔调阐述了战争残酷,以

更加尖锐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描绘出谋略的高深莫测。

关键词: 军事思想 深谋远虑 战争描写

古代战役典范作品《三国演义》,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了大大小小近百次战争。精彩动

人的描写是对战前准备:战争双方战略战术的确定,排兵布阵达到未雨绸缪,调兵遣将做

到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刺探虚实做到乔装打扮,相互利用对方的弱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罗贯中 善于描写战争,为封建社会的战争提供了价值不菲的研究材料,《三国演义》

充分显现了罗贯中著书立说重要意义。同时,这部古典名著在描写战争的同时,更具文学

风采。

《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战争的艺术,生龙活虎地刻画出众多人物的思想。惯于刻

画战争的罗贯中,不愧是一位军事才能卓著的人物,别具一格地写出每一场战争的不同场

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具体描写不同条件下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了作战的主观能动性,写

作过程中做到避实就虚,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以少胜多的官渡之

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作者罗贯中每次战争的写法总是因时而异,塑造战争的同时,

兼顾其它活动,使其成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让整场战争变得紧张

激烈、惊心动魄,表现得一张一弛疾缓相间。赤壁鏖战前,作者罗贯中运用大量的笔墨成

功地刻画了联吴抗曹、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矛盾、蒋干刺探军情,孙、刘联军诱敌深入巧

施连环计等等,在众多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作者把人物塑造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

运用生动言行,表现每个人物思想性格。奸诈狡猾的曹操,其言行举动暗藏着诡计阴谋,

挟天子而令诸侯,又名正言顺;心直口快带有莽撞的张飞,粗中有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未卜先知,作战总是得心应手,镇定自若;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

不为钱财爵位美女所动,忠心事主;单骑救幼主的赵云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保

存实力心胸豁达的司马懿,为晋朝的建立夯实了坚定的基础。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

角争鸣,虽说这些已经成为历史佳话,然而,人们的眼前闪现着的依然是一个个鲜活的面

容。

作者罗贯中擅长描写战争,总是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出战争的不同场面。描写战争

时,作者做到了不同战略战术的描写,文学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成功地刻画出官

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场面,显现出文学创作的特色。

现在具体地对《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作如下分析。

一、《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

作者在描写战争的同时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和平出艺人,战争出英雄,三国时期

带兵打仗者个个运筹帷幄,精通兵法,可以说管仲乐毅笔笔皆是,他们指挥的战役中,兵

法理论与军事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长达八十年的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心战、

偷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苫肉计等各种军事奇计纷纭而至,指挥作战

的众多英才才能得以发挥。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彝陵之战,军事谋略和

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

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

充分发挥发挥自己的优势,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打败了智慧高超的曹操,以弱胜强。纵观曹

操,自恃兵强马壮,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傲慢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丧失了作战的

优势,最终遭致惨败。

连环计:据历史记载,公元191年,东汉大臣王允联合董卓的心腹部将吕布,诛灭了

独揽朝政的董卓。而作者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加以杜撰,虚拟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的貂蝉,演变成后来「连环计」的故事。

挑拨离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八回写道,貂蝉原是王允的侍婢,王允把她当做

自己的亲生女儿,先将她许配吕布,后将她赠与董卓,目的是让貂蝉完成自己的使命,挑

拨吕布与董卓反目为仇, 刺杀董卓,结果事成。这就是连环计的妙用。

巾帼英雄貂蝉:貂蝉能歌善舞,重义气而又有主见,沉着冷静,手腕灵活,将两个位

高权重、武艺超群的男子玩弄于股掌之上,巾帼英雄压倒须眉。

奇袭乌巢:公元200年8月,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企

图消灭曹操。得不到重用谋士许攸转投曹操,为曹操献计火烧乌巢,断去袁绍的粮道。曹

操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活捉乌巢酒徒淳于琼,火烧乌巢,导致袁军大败。

以弱胜强:官渡之战,袁军的兵力和供给均占优势,曹军虽然兵微将寡,但是能够坚

守阵地以逸待劳,迅猛出击敌人的弱点乌巢。袁绍在战争上循规蹈矩一成不变,忽视了乌

巢安全和重要性,结果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溃不成军。号称中原霸主的袁绍,被曹操抓

住弱点,当头一击,日渐衰落。真是成者王侯败者贼啊,曹操却声威大振,奠定了统一中

原的基础。

草船借箭:据史记记载,公元213年,孙权乘船在长江上察看敌情,船的一侧被曹操

军队放箭射中。孙权下令掉转船头,使另一侧也被射中,以便船身保持平衡。这就是后代

「草船借箭」故事的来源。

《三国演义》的借箭故事: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写道,赤壁大战之

前,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设计排除异己,故吩咐诸葛亮完成十万枝箭的任务,暗中

吩咐工匠拖延时间,导致诸葛亮不能按期完成任务,成为周瑜杀诸葛亮的借口。诸葛亮懂

天文识地理,推算出三日后江上大雾漫天,第三日带领二十条船驶往长江北岸,上面装有

布幔柴草等物。曹操见大雾弥漫,下令赶快射箭。这些箭纷纷落到诸葛亮的船上,共计十

万余枝。周瑜收到箭后大感惊奇。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使东吴得到十万枝箭,又挫败了

周瑜消灭异己的阴谋,可谓一举两得。

苦肉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黄盖是东吴的大将,他在赤壁之战中建议

实行火攻,并且写信给曹操,假称愿意投降。至于曹操为什么会受他的骗,史书上缺乏记

载。

小说中的苦肉计: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多次刻画曹操的狡猾奸诈,具有军事

才能,不会轻信他人上当受骗,在人们眼里曹操足智多谋。为了刻画史书中记载的苦肉计

合情合理,在第四十六回写道,黄盖事先与周瑜计议妥当,然后公开顶撞周瑜,被打五十

军棍。阚泽代表黄盖到曹操营寨献诈降书,恰巧曹操从另一途径得到了黄盖受刑的消息,

于是中了圈套。小说的写法,构思精巧细密,使曹操受骗的过程显得合情合理。

苦肉计的优点:苦肉计就是违背常理的自我伤害,让对方认为发生内讧,增强对方的

信任感,它与反间计相辅相成。恰巧曹操派间谍到江东卧底,消息就不胫而走,苦肉计的

优点得以发挥。

水淹七军:公元219年秋季,关羽在襄阳、樊城附近,正值秋雨连绵,关羽仔细考察

樊城以北的地形,发现襄江与白河水势甚急,又发现曹军驻扎在山谷之内,于是派人堵住

各处水口,趁夜晚风雨大作之际,放水淹没曹军。曹军将领于禁投降,庞德被擒。

善用天时地利:从水淹七军这个故事来看,将才必须善用天时地利。关羽熟读《春秋》,

懂得带兵打仗的韬略,能够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打败了毫无防范于禁,大获全胜。

火烧连营:公元219年,关羽被吴军偷袭,麦城兵败被杀。在公元221年,刘备亲率

大军讨伐东吴,初战连连告捷,江东心惶惶。危难之间,孙权大胆起用年仅三十九岁的陆

逊为大都督,指挥作战。陆逊不顾许多人的反对,避实就虚以逸待劳决定坚守营垒,最后

火烧连营,打败刘备。

以弱胜强:刘备与陆逊相持半年之久,斗志殆尽,加上天气炎热,就把营寨扎树木繁

茂之处,躲避酷暑。以逸待劳的陆逊终于等来了时机,夜间潜入蜀汉营寨,顺风放火,火

烧蜀汉军队四十余营,这是古代历史上一个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司马懿诈骗曹爽: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死后,大将军曹爽权倾朝野,他仍然不放心

政敌司马懿,派人到司马懿家拜访,探听虚实。司马懿为了躲避曹爽假装老态龙钟,耳聋

眼花,喝汤顺嘴角流入衣襟,讲话口齿不清。曹爽信以为真,认为司马懿不久于人世放松

了警惕。

发动政变:公元249年年初,曹爽随同小皇帝曹芳祭祖扫墓。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

丧失权柄,被司马懿所杀。由此可见,司马懿善于韬光养晦,以退为进,制造假象迷惑政

敌。时机一到,抓住时机迅雷不及掩耳将政敌置于死地。虽然说手段凶狠残暴,但是功效

卓著。

二、《三国演义》中相同谋略不同运用。

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具有艺术性。以少胜多的三大战争“赤壁之

战、官渡之战、彝陵之战”,都是用火攻的战略战术,写起来丝毫没有重复现象。官渡之战

中火烧乌巢,赤壁之战中火烧战船,彝陵之战中火烧连营。罗贯中对战争的描写,或以逸

待劳,或出奇致胜,或静待其变,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耳目一新。

著名的《赤壁之战》,奸雄曹操帅数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声势浩大,所向披靡,情急之

下孙刘联军共同抗曹。天堑长江阻住曹操进兵,两军隔江对峙,黄盖诈降,庞统献连环计,

诸葛亮南屏山借东风,巧用火攻,火烧连船,大败曹军。曹操走华容道遇关羽义释之,才得以

重返中原。

兵力悬殊的《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袁绍的兵多将广人才济济优于曹军。但是曹操

足智多谋善于使用战略战术,充分利用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采纳许攸的建议,

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乌巢,火烧粮草辎重,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再次采纳谋

士郭嘉生前的策略,各个击破,消灭了号称中原盟主的袁绍。

吴蜀彝陵之战以前,蜀军势如破连连获胜,吴军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年轻的将领陆

逊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等待时机。酷暑到来,刘备军队为躲避酷暑移营夹江,横占七百

里,扎营四十余座,皆依溪傍涧,林木茂盛之处(第八十四回),吴军战略反攻的时机到来,

陆逊带兵夜间火烧连营八百里,结果刘备全军殆尽。

三、《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中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作者在人物刻画上,注意把人物放在现

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

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

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

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

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主要人物,个性

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绝”,从艺术的

角度来说,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鲜明突出的。通过战争的描写与策划,才智相当的人物

之间的交锋显示出人物的鲜明个性,是《三国演义》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武艺超群忠义的关羽,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关羽形象的首要特点就是他的武勇神威,

世称"万人敌"是也。关羽的武艺高强、威勇盖世是无庸置喙的,从他的出场开始,作者对

这一点的着力描写就没有停止过。请看关羽首次独出大显身手、"温酒斩华雄"这一段——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

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第5回 )何其震撼!

何其神勇!作者并没有描写关羽如何奋勇厮杀,但通过这种气氛的渲染、背景的烘托却足

以使关羽勇冠三军的英武神威跃然纸上,收到了传神的效果。

《三国演义》大约有十八回是着重写关羽的,反映了他出生入死,纵横倥偬的戎马生

涯。但大部分回目,并没有直接描写惊险曲折的战斗行动,而是运用"神似"的手笔,以精

炼的笔墨,渲染人物的精神威力。这一特点在"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等章节中都得到了不同的程度、不同角度的体现。

其次,作者把"义"的品质倾注于关羽的一生,赋予了这一英雄形象以独特的鲜明个性。

关羽之超越众将、妇孺皆知,独具深远影响者,莫过于"义"了。作者苦心孤诣地描写

了他的义重如山,舍生取义的重义品质,把他塑造成"义"的化身。在"屯土山约三事"这一

情节中,作者便突出地表现了关羽在生死危难中义无返顾、视死如归的品质。当时,徐州

失陷,兄弟离散,关羽被围困于土山,迫于无奈,他向曹操提出"三约"并要曹操答应之后

才肯就降。"三约"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还

有一约是"降汉不降曹",表现了他的忠中有义,义中有忠。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

为了收服他,费尽心机,赠送金银美女、封侯赐爵,都丝毫无法令他动心。当关羽得知刘

备的消息后,便毅然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直寻刘备而去,表现得何等

光明磊落!而这正是关羽,在他身上绝无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财色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

足以移其志,不管在任何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不改变他的初衷。“吾乃解良一武夫,

蒙先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为他的忠义作了最好的注解。

此外,作者又通过"义释曹操"、"义释黄忠"等情节表现了关羽另类的"义",这是深化关

羽重义品质的重要笔墨,反映了关羽性格的复杂性,使关羽这一"义的化身"更趋丰满。

挟天子而令诸侯曹操被称为奸雄,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儿子谋朝篡位。他说刘备与

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显现

出曹操的大度,也是嫉贤妒能的周瑜所不能及的。周瑜眼中的诸葛亮是孙吴一统天下的大

敌,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他才能高枕无忧,东吴才能天下太平。后来周瑜又发现刘备不同

寻常,便巧施美人计,杀之而后快。这真是目光短浅的一只燕雀,哪能和志向远大的鸿鹄

相提并论,非英雄也。奸雄曹操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怀有

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令人钦佩。

四、《三国演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三国演义》时期的割据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再现当时“淹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的悲惨图景。历史上出现了野蛮的大倒退,董卓迁都长安而焚洛阳,就

是非常典型的一次。“火焰冲天,黑烟铺地,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这把火比起秦

末那位项羽在阿房宫放一把火,烧了三个月也不灭的气势,可能略差一点点,但其残暴程

度,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董卓杀富豪,徙贫民,富者或死于非罪,贫者庾毙于徙途,

即或幸免于难,也难逃蹂躏践踏的虎狼之军。于是,洛阳一片焦土,赤县千里,夷为平地,

数屡不覆。哪怕是局部的短期倒退,也是一场灾难。(《三国演义》:第6回 )

又《 三国演义 〉 第四回写道:董卓“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

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

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又如第十回

写曹操为报父仇,悉起大军,洗荡徐州,“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还

有 《三国演义 》第74回中写道:“于禁所领七军,皆死于水中。其会水者料无去路,亦

皆投降。”及第九十回“火烧藤甲军”:“忽见前面大小车辆,装载干柴,尽皆火起。兀

突骨忙教退兵,只闻后军发喊,报说谷口已被干柴垒断,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

兀突骨见无草木,心尚不慌,令寻路而走。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

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

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

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这些描写集中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一面,反映了作者朴素

的反战思想。

此外,《三国演义》在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来描写,采用对比方式刻画人物思

想性格等方面,都有成功的艺术经验。但是,应该指出,《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也存在着

一些缺点,书中通过尊刘(备)抑曹(操)等描写,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这主要是由

于作者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造成的。作者所描写的那些人物生来就非常了不起,看不出人

物的思想性格同当时社会环境及人物切身遭遇的内的联系,一出场就定型化,而且在人物

活动中还包含着不少迷信成分。并对黄巾农民起义有所诋毁。《三国演义》的思想糟粕,给

它的艺术带来了一定的损害成分。

参考文献:

1、《三国演义》…………………………………………………罗贯中 著

2、《兵家权谋》…………………………………………………李炳彦 著

3、《三国演义》 ——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中国人教出版社

4、《〈孙子兵法〉辩证思维研究 /王向清著著》………岳麓书社,2002.

5、《用兵的艺术——军事智谋通鉴 /林岩夫等编著著》山东友谊出版社。

6、《三十六计 /王冲 沙雪良著》.………沈阳出版社,2000年11月

本文标签: 战争描写人物作者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