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94249

现在,如果你还不知道元宇宙这个词,那应该直接投诉村村通工程怎么还没修到乡下..…事实上,自从半年前,当已经头发斑白的路边大爷摇在躺椅上一边喝着茶一边问我什么是元宇宙时,我就察觉到元宇宙在各种人士的吹捧下已经火出了圈。

仿佛三年前的区块链。

2021年底,「元宇宙」概念突然流行。在被称为“元宇宙先锋”的马克·扎克伯格的描述里,「元宇宙」是一个平行时空沉浸式的庞大在线世界,人类将基于此诞生新的数字社会和经济体系,而进入这样虚拟宇宙的「门户」就是虚拟现实。

在这一愿景下,自从10月Facebook改名为Meta以来,腾讯,微软,百度各大公司纷纷入局,一时间「元宇宙」一词搜索量增长超过30倍,投资人纷纷出天价收购各类元宇宙公司。在这种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很多不明真相的观众更倾向于把它当做像「机器学习」一样,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落地(比如20年内),然后投入大量热情。于是,在很多人的眼里,“元宇宙”与其说是一种技术,倒不如说是一个概念,一场炒作,以及一波希望利用这一概念和热度的人的竞争平台。

最近,在虚拟现实平台“Decentraland”上的一块虚拟房地产以价值240万美元的加密货币成交,刷新纪录,这再次引发人们对元宇宙炒房的热烈关注。诚然一个新世界可以让大家的圈地热情重新高涨,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作为一个新世界,元宇宙到底离我们多远?如果我们从现实出发,它到底有没有明确的发展路径?以及,这些元宇宙到底是不是需要一个现实基础?

虽然大多数人都寄希望于元宇宙诞生过程中的新型经济和文化体系,那么在披头散发的艺术家们能够自由创作之前,如果真的能够诞生这样的平行宇宙,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工作技术基础?我想我们可以在这篇文章里简单探讨这些问题。


1. 过去

1992年,Neal Stephenson的科幻小说《雪崩》出版,小说里描述了现代人通过 “数字替身”长时间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神似如今的元宇宙。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当扎克伯格把Facebook改名Meta之后,Stephenson却公开澄清,表示和Facebook没有任何交流,他们只是借用了这个概念。

《Snow Crash》中的元宇宙,图片来自网络

这也是当前“元宇宙”的尴尬境地---一些人反对,但如果考虑科技趋势,信息社会所创造的各类“虚拟世界”却确实正朝着这个方向演进,比如美国林登实验室开发的“第二人生”[1],比如我们在小时候经常会玩的多人地下城(multi-user dungeons, MUDs)[2],再比如目前正在Steam上活跃的各种大型仿真模拟器[3],甚至有人觉得动视暴雪的魔兽世界就是元宇宙[4],以此为依据解释了暴雪被微软收购的“内在逻辑”,竟然还栩栩如生。比起上述各位坚定的支持者,我更愿意把这些称为“虚拟世界”,它们的发展终点或许就是人类期待的“元宇宙”。

  • [虚拟世界 - 文字] : 代表性产物多用户地下城(multi-user dungeons,MUDs),通常以文字描述为基础,大多以幻想为背景

本文标签: 路径宇宙现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