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67250

2024年6月20日发(作者:)

19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20-30年代)

一、先锋电影兴起的背景

1. 一战。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带来人的心理的失衡。

2. 190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10月美国信贷机构破产了300多个,30多家铁路公

司倒闭,2.74万家企业登记破产。在1907年最后几个月里,美国商人被迫大量抛售棉花、

小麦以及其他商品并大量低价抛售有价证券来获得当时的硬通货黄金。在美国,这次危

机引起的生产下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失业人数超过以往各次。

在危机里仅次于美国损失的是英国,1907年,黑色金属消费量减少20%,生铁产量下降

11%,钢产量下降19%,新建船舶吨位减少48%,棉花消费量下降14%。从1906年到

1909年,生铁价格下跌25%。

危机在德国也十分严重。1907年,黑色金属消费量缩减20%以上,钢产量下降13.1%,

已竣工商船吨位减少三分之一,建设业损失最惨重,业务量缩减36%,与此相应,水泥

等建材工业产量下降近一半。轻工业损失也不小。棉纱和棉布的出口减少18%,棉布价

格下跌23%。

1907年,法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6.5%。其中丝纺工业危机最严重,丝织品出口减少了

24%。危机不但使工人生活恶化,甚至教师与国家公务人员的生活都受影响,工会活动

活跃起来。1909年,巴黎邮电职工大罢工,一时电讯中断。

3. 社会文化、艺术的影响。

(1)哲学思想。

A.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及其哲学。

a.“上帝已死”。

b.反对传统道德与理性,“重估一切价值”。

c.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与超人哲学。

B.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1856-1939)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疗法的创始人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奠基者。

a.《梦的解析》

b.意识与潜意识;本我(Ego)、自我(Ich)和超我(Superego)。

C.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

“意识流”哲学。

(2)文学、艺术中的现代各流派。

A.后象征主义(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

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

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

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

未来主义(Futurism)(是由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奈缔(Filippo Tomasso Marinetti)

作为一个运动而提出和组织的),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

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

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

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

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

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

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

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

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

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

《变形记》,美国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1890-1938),瑞典作

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等。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等。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尤利西斯》,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和美国的威

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B.绘画、音乐等艺术流派的印象。比如法国的印象派绘画。莫奈的代表作《日出的印象》。

印象派并不反对以自然为师,只是强调“不要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印象派认为“记

忆”和“想象”可以“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还提醒画家“应防止倾向于文学”,

在绘画中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

4. 电影自身的内在发展。艺术电影发展的延续。电影也在不断的寻求新的发展。“我们要

从巴黎拉丁区的优秀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中间来寻找我们的观众……凡是足以代表

一种独创性、一种价值、一种努力的作品,在我们的银幕上都将有它们的地位„„”

二、先锋电影的主要流派

1.法国印象派电影。

(1)代表人物及其电影。

阿贝尔•冈斯(Abel Gance):《第十交响乐》(La Dixieme symphonie,),《车轮》(La Roue,

1922)《拿破仑》(Napoléon) ;

路易·德吕克(Louis Delluc,1890-1924,法国影评人、电影理论先驱,电影俱乐部和电

影杂志创建人,电影导演):《狂热》(Fièvre , 1921),《流浪女》(,1922)《沉默》(1922);

谢尔曼•杜拉克(Germaine Dulac):《微笑的伯德夫人》(The Smiling Madane Beudet,1923);

让•爱浦斯坦(Jean Epstein):《忠诚的心》(Coeur fidèle,1923)

马赛尔•莱皮埃(Marcel L’Herbier):《法兰西的玫瑰》(Rose France),《黄金国》(El Dorado,)

创建的杂志《Cinéa》

(2)法国印象派的电影理论:

a. 艺术并非创造真实,而是创造经验、印象,以激发某种情绪、印象或体验。

b.反戏剧的非叙事化倾向。主张通过灯光、场景、画面的诗意营造而产生一种“视觉韵律/

节奏”,以此达到演绎故事的效果。

c.电影的本质是“影像精灵”(photogénie)。电影艺术应当在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发现适宜用

光学透镜表现的形象和景物,强调朴实无华,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点发虚等表现手段,营

造电影艺术独有的诗意,而且认为惟有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才最具有“上镜头性”

(photogenic)。

(3)法国印象派电影的特征——通过“印象”的构造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

心理化的影像、梦境、幻想或回忆。《黄金国》中女主人公对儿子的担心(模糊)。《微笑的

伯德夫人》中的弧面镜以变现女主人对丈夫憎恶。冈斯的《拿破仑》,三副画面连在一起形

成的宽银幕的开阔视野。快速剪辑(《车轮》)和移动摄影(《忠诚的心》)。

2德国表象主义电影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思潮(20世纪20-30年代)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的缘起

一、什么是表现主义?

奥地利的霍尔曼·巴尔在《表现主义》一书中论述道:“人从他的灵魂深处发出尖叫,整个时

代变成了一声奇异的、刺耳的呼嚎。艺术也在尖叫,尖叫着进入深沉的黑暗,为求救而尖叫,

为灵魂而尖叫。那就是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expressus”,具有“抛掷出来”、“挤压出来”的意思。表现

主义思潮最先出现在绘画界,其后波及文学界及其他门类的艺术中。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强调从内心之眼去看待事物,

因而事物都带上人的内心情绪,反映了人的内在世界。这样,客观形态就变得夸张、变形乃

至怪诞。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功利目的性。

二、表现主义的缘起。

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

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的影响。

1.时代、社会背景。一战,

2.哲学背景。

三、表现主义艺术

1.绘画。

(1)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

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

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

视觉形象。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

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

真实的关系。

“无论多高多大,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

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

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

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

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

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2)保罗·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年)。

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

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是位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

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他总是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简化了的巨大形状,均匀单一的色彩,分割主义,无阴影的光,素描与颜色的抽象化,超脱

自然,这就是高更所发现和创立的艺术。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2.文学。

(1)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成就最高的小说家。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其小说多表达世界的荒诞、人性的“异化”的主题。

代表作:《美国》(1914)、《城堡》(1922)、《诉讼》(1919)以及《变形记》(1912)

等。

《诉讼》是卡夫卡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个名为K的人物莫名其妙的被捕开始,到最

后莫名其妙被杀害而结束,全文弥漫着荒诞和梦幻般的氛围。主要人物K本身就是一个异化

了的现代人的代表,他的孤独感、疏离感、充满矛盾的思想和行动表明了他的“现代性”。

中篇小说《变形记》是卡夫卡小说中揭露人性“异化”主题最深刻的作品。小说讲述主人公

在社会异化力量压迫下蜕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的故事。

卡夫卡的小说通常深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司法制度为代表整个统治体制的腐朽、人际关系

的冷酷淡漠、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从哲学角度看,他的作品表现了现代世界的荒诞、无理性、

不可认识以及个体生命的孤独无靠、无所归依。可以说,西方人充满幻灭感的“现代意识”

第一次在文学中得到体现。

(2)德国的表现主义诗歌。“新俱乐部” 1909年,柏林的一批青年诗人组成“新俱乐部”,

经常在小剧场、书店、咖啡馆举行诗歌朗诵会,标志着表现主义诗歌在德语国家的崛起。“新

俱乐部”的主要参与者包括约翰尼斯·贝歇尔(1891-1958)、戈特弗里德·贝恩(1886

-1956)和乔治·特拉克尔(1887-1914)等人,构成了表现主义诗人的创作核心。

破坏德语语法结构,采用奇特的比喻和怪诞的形象。诗中的意象如“肌肉开花”、“关节

震响”、“天空青铜色的暴风雨”、“口里涌出的硫磺烟雾”等。

乔治·特拉克尔出身于奥地利商人家庭。和前两者不同,特拉克尔的诗歌具有显著的唯美和

哀艳的色彩。其名作《出自深渊》先描绘黑雨淋过的麦地,孤立的黑色树、绕着空茅屋呼啸

的风、村旁拾落穗的孤女等等客观环境以投射自己的心境,接着直接抒写自己是远离阴森村

庄的影子,额头是冰冷的金属,蜘蛛搜索着他的心,在荒野向天使呼救。特拉克尔作品并不

多。

3.音乐。

音乐上的表现主义流派,通常是指20世纪新维也纳乐派。其代表人物是勋伯格以及他的两

个学生威伯恩和贝尔格。

这种音乐既不表现温和的理性,也不表现浪漫的情感,更不追求瞬间的飘忽不定的感受。它

表现作曲家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而且只表现作曲家自己的体验。表现主义作曲家往往用主观

对现实的解释代替真正的现实。这种自我意识是20世纪许多重要作曲家的共性。勋伯格曾

经说过:“作曲家力求达到的唯一的、最大的目标,就是表现他自己”。

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征,是无视传统,无视规则,不追求庞大、夸张,刻意追求精致、纯

朴,抛弃印象派的玄妙模糊,力求于音乐表现的简洁、单纯、明快和热烈。

代表作:勋伯格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贝尔格的《沃采克》。

4.戏剧

(1)瑞典的约翰·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

是欧洲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人物。前期受自然主义作家左拉的影响,后期转向表现主义。

代表作《走向大马士革》以独白的形式描述与命运、异性、社会、自我的搏斗,主旨是勾勒

人的一生精神变化的轨迹。

其后,斯特林堡的风格正式转向表现主义,相继发表了《一出梦剧》(1902)、《鬼魂奏鸣

曲》(1907)等风格独特的剧本。

斯特林堡的剧作具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经常以人间的苦难为主题。例如,在《鬼魂奏鸣

曲》中,斯特林堡接鬼魂之口揭露人间的阴暗和人性的丑恶,最后得出“这个世界是疯人院,

是妓院,是停尸场”的结论。斯特林堡的创作奠定了表现主义戏剧创作的基调。

(2)德国表现主义戏剧——1910年至1925年间是德国表现主义戏剧最繁荣的时期。

A.恩斯特·托勒爾(1893-1939)生于犹太家庭,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十

一月革命期间他曾担任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主席,革命失败后被判处五年监禁。

托勒的戏剧的基本格调是反战激情和人道主义。托勒同情工人运动,却又反对暴力革命。他

对后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语言而非情节上。托勒的戏剧通常缺少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激动人心

的情节,更多的是声嘶力竭的呼喊和辩论。《转变》(1919)《群众与人》 (1920)

B.乔治·恺撒(1878-1945)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代表作:《从清晨到

午夜》(1916)使他一举成名。该剧描述一个普通银行出纳员突然心血来潮,席卷了大批钞

票潜逃后12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和心理轨迹,最终表达“金钱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卑鄙龌龊的

诈骗中最卑鄙的骗局”。

恺撒最著名的作品是《煤气》三部曲,其主旨是反对工业机械对人类的奴役,宣扬人性的复

兴。

他的戏剧经常通过身份变更来表示人的新生,大量采用内心独白来揭示深层心理,设置梦景

幻景以增强立体感,引进电影和声光效果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一时期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剧作家还包括捷克的卡莱尔·恰佩克(1890-1938),其代表

作品是《万能机器人》(1920)。

(3)美国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奥尼尔(1888-1953)。

他于1920年发表的《琼斯皇》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表现主义戏剧。全剧剧情十分简单,却

大量运用幻景、内心独白等表现主义技巧。该剧通过表现人类的恐惧心理和罪孽感以及由此

引起的回忆及妄念,表达“人必须剥去种种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假想,赤裸裸的面对自己”的

哲学理念。

《毛猿》(1921)是奥尼尔的另一部著名的表现主义剧作,描述现代人类在丧失宗教信仰和

自然的和谐以后对自我寻求的主题。在剧中,奥尼尔以“毛猿”这一意象喻指现代社会中的

人,揭示现代人在工业文明中丧失自我的悲剧。

四、表现主义艺术的理论原则或特征。

1.反对写实主义,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

表现主义重视主观世界,特别是精神、情绪、思想的赤裸的强烈的呈露。他们不重视对外在

客观事物的忠实描绘,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

首先,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要求作者“闭上你的

眼睛!”。因为只有闭上眼睛,打开心灵的窗户,才能把心灵暗箱中的东西暴露在白天的阳光

之下。他们认为,明眼所见的只是表面现象、子虚乌有的东西,只有刺激、震荡了心灵世界

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

[俄国]康定斯基(sky 1866-1944)说,“艺术家“睁大的双眼应该紧紧盯住自己的内

心生活,他的耳朵应该常常倾听自己内心需要的声音……艺术家不仅应当以他的目的所必需

的任何方式来处理形式,而且他必需这样做”他还认为:“美是从内心需求中产生出来的,

美是那种内心的美”。(参见R·S·弗内斯《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作品往往渗透着一种充满不安、矛盾、孤独和恐惧的感受,突出地表现个人在战争、

社会中的茫然无措和惊恐不安乃至变态的心理。

2.其次,表现主义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生活。

表现主义艺术家大多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深刻危机,到处

弥漫的社会异化和堕落,使得他们时时感到精神的压抑和内心的恐慌,犹如生活在梦魇之中,

充满了忧郁和孤独。他们常常沉迷于无聊的幻想,在幻觉和梦境中寻找对人生和生活的安慰。

表现主义理论家埃德施密特说:“幻觉成为表现主义艺术家的整个用武之地。他不看,他观

察;他不描写,他经历:他不再现,他塑造;他不拾取,他探寻。于是不再有工厂、房舍、

疾病、妓女、呻吟和饥饿这一连串的事实,有的只是它们的幻象 。”

3.冷漠旁观和平淡冷静的态度,

表现主义常用类似于白描或是抽象化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人物主观的内心状态。用电报式的简

洁、冷漠的语言进行叙述描写,很少抒情议论,很少有连贯不断的长句子,很少有描述性语

言和修饰,一切都是直截了当的,客观静态的,没有作家个人多余的赘述。作家所关注的只

是作品中人物的处境状态,人物丰富真实的内心世界。

4.创作手法上常常随心所欲。

随意使用新奇的语言,旋律、顺序,集中、明快、单调而强烈的色彩,形成了一种过于简洁

而紧张、急促的节奏或强烈的色彩画面,借此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狂热、喧嚣不安和非理性的

情感情绪。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1.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罗伯特·维内(Robert Wiene,1880-1938):《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

1919)《》《》

弗里茨•朗(Fritz Lang):《大都会》(Metropolis)

茂瑙(Friedrich Murnau):

《吸血鬼诺斯弗拉杜》(Nosferatu,1922)

2.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特征:

(1) 高度的舞台布景。画布或黑色布景

(2) 事物扭曲、变形

(3) 人物浓妆艳抹、穿着怪异

(4) 透视人物内心的恐惧、变态、自卑、幻灭、迷失。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延变——德国室内剧

1. 基本特点:人物少,剧情简单,结构朴实,场景真实。但人物往往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内

心冲动。

2. 代表作:《后楼梯》《铁道》《最卑贱的人》(瑙茂,1924)

3. 《最被卑贱的人》剧情与特点:(1)移动摄影。(2)主观镜头和变形镜头

抽象主义电影

1.特点:极端的形式主义,研究线条、光线、体积、色彩,从中体验、感受某种节奏和韵

律。

2.代表作:德国:(1)维金•艾格林(瑞典画家)的三部动画: 《对角线交响乐》(1921),

《平行线交响乐》(1924)、《地平线交响乐》(1924)。都是运用各种形状的线条来表现一种

律动感。

(2)汉斯•里希特:《第21、22、23、25号节奏》,用黑、白、灰的正方

形和长方形的跳动形象构成画面。

(3)华尔特•罗特曼:《作品第1、2、3、4、5号》,一些模糊不清、类似

X光透视机中看到的形体构成画面。

(4)奥斯卡•费辛格:《练习曲7、8号》,色彩、线条、形式和舞蹈,纯

排列、组合,或些许情节性的谑趣式的叙事,造成一种“视觉的交响乐”。

法国:(1)日尔曼•杜拉克的《927号唱片》(1925)转盘转动时的反射光线。《阿

拉伯的花饰》中光的变化。

(2)曼•雷:《恢复理性》(1923)类似万花筒式的一堆互不相联的画面。

(3)费尔南多•莱谢尔与多利墨菲合拍的《机器舞蹈》,伴随芭蕾舞的节

奏出现的是报纸、机械、气枪、木马、商品、广告招贴等。

3、德、法抽象主义的异同:(1)异:德国抽象主义选取的是几何元素,而法国是从现实世

界中选取现实事物为对象。

(2)同:人们面对电、光、机器、汽车、飞机、火车等这些工

业新事物的情感体验与波动,以及现代都市生活所提供的新的时空体验。

达达主义电影

一、达达(dada)主义

1. 源起

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

它首先产生在瑞士。1915年秋委,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

特里斯唐·查拉(Tristan Tzara)、法国人汉斯·阿尔普(Jean Hans Arp)等人,他们在伏尔

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叫“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

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

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

2. 定义

达达主义的倡导人查拉1918年执笔的载于第三期 《达达》上的《达达宣言》声称: “自

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按捺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由形形色色的束缚、矛盾、荒

诞和非逻辑事物交织而成的生命”, “达达把怀疑置于行动和一切事物之上,达达怀疑

一切??真正的达达主义者也反对‘达达’本身”。

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

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为“木马”。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

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

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

3.艺术主张

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

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1)破坏一切传统:达达主义绘画否定一切传统的审美观念,主张“废除绘画和所有的

审美要求”,要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用一些怪诞抽象甚至是枯燥的符号组成画面。

例如,弗朗西斯皮卡比亚的《查拉的肖像》画面上没有具体的造型形象,只是在一条垂

直线上画五个圆圈,最下端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文字。维隆•杜桑根据“破坏就是创造”的

宗旨,把一个便壶送给1917年的纽约的独立美展。1920年,他又在巴黎展出了“新作”:

在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复制品上给蒙娜丽莎添上两撇胡须。

(2)认为艺术是无逻辑的拼贴:诗人查拉主张,“拿一张报纸,一把剪刀,照你们所需

的长度剪下一段文章,剪下一段段词句,放入口袋,再从口袋里把他们一一取出,依序

排列,便是一首诗”。汉斯·阿普则利用彩色纸片随意拼贴出作品。达达派主将、西班牙

籍画家皮卡比亚用火柴棍、牙签和皮尺粘贴成画。

3.终结

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示

对达达主义的憎恨。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举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溃,它的

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参加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二、达达主义电影

1.基本特点

(1)“破坏即创造”:打破文学、戏剧模式,即兴、随意选取场景、组接镜头,无主题。无

道德,也无理想,只知道要打破传统,打破现有世界,在破坏中追求某种新视觉,表达某种

内心的冲动与无望。

(2)“追求绝对的无意义”:达达主义的电影没有主题,没有情节,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的

游戏,追求奇异效果的怪诞表演。

(3)怪诞画面带来的新视觉:影片向传统叙事模式挑战,完全摒弃了情节和叙事的逻辑性,

采用了散漫无序的结构,从剧院建筑夜景到画家对弈镜头,从水柱到旋转的舞步,从女人的

脸到水母的眼睛,从徐徐上升的烟嘴到古代的多利安石柱??镜头的衔接方式令人如堕五里雾

中。也许,这就是达达主义追求的 “破坏美学”,但是,通过剪辑和叠印手段,影片突出了

新的视觉效果。譬如夜晚的灯光化为闪闪的烟蒂,芭蕾舞女演员的短裙化为一朵慢慢绽开的

菊花,一根根竖立的烟斗酷似庙宇的立柱。

2.代表作:克莱尔(Ren Clair,1898~1981)的

《幕间休息》(

Entracte)

1924 黑白片 22 分钟

法国罗尔夫·德拉玛雷制片公司摄制

导演:雷纳·克莱尔 编剧:弗朗西斯·皮卡比亚

摄影:吉米·贝尔利埃

主要演员:让·布尔林 (饰魔术师) 曼·雷伊 (饰棋手)

马赛尔·杜尚 (饰另一棋手)

英吉·弗里埃 (饰女舞蹈演)

法国电影导演。法兰西学院院士。1898年11月11日生于巴黎,1981年卒于同地。1920年

曾作为演员登上银幕。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是《沉睡的巴黎》。1924年导演的第二部影片《幕

间休息》。他曾激烈反对过有声电影,但30年代后还是导演了《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

《自由属于我们》、《七月十四日》等优秀有声片。由于他对电影手段的创造性运用,曾被誉

为最佳电影化导演。其他作品有《意大利草帽》、《魔鬼的美》、《夜来香》、《大演习》、《百合

门》等。

汉斯·里希特拍摄了《午前幽灵》和《影片探究》;曼 ·雷伊拍摄了《恢复理性》(1923)

和 《艾玛克·巴基亚》(1926);马赛尔·杜尚的《贫血的电影》(1926)

超现实主义电影

一、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1.源起

源于达达主义,其理论背景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帕格森的直觉主义。强调直觉和下

意识。

“超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出自本世纪初法国立体派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内尔(1880—1918)

的一封信安德烈·布洛东觉得这一术语最能表达这个文艺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举行最后一次集会而宣告崩溃后,其中的许多成员倒向了超现实主

义作家的行列。1924年,法国作家布洛东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1929

年,布洛东又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二个宣言,详尽地解释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1930

年,由德斯诺斯发表了超实现主义的第三个宣言。这样,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纲领就全面、完

整地体现出来了。

2.定义

阿波利内尔的信:“再三考虑后,我确实认为,最好还是采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现实主义这个

词,它比超自然主义这个词更好。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在书中还找不到,它比由诸位哲学家先

生们早已应用的超自然主义这个词用起来更方便。”阿波利内尔创造超现实主义这个词的本

意,在于以此来代替超自然主义这一名词。它的最初含义就是寻求超乎现实之上的种种未知

现象,包括人生、社会、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诸方面。

布洛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

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书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

起初过程。它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任何理性的控制,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偏见。”

3.艺术主张

(1)认为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的源泉。

主张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蝗日

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桎梏。唯有人的无意识、梦幻和

神经错乱才是人的精神的真正活动。儿童和疯子的言行,则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

例。因此,在诗歌创作中,他们故意使用幼稚的语言和病态的形象来反对传统的美好见解。

在绘画中,用混乱的线条与颜色的任意涂抹。在戏剧中,主张用折磨人的野蛮音乐,粗鲁的

舞蹈,并用自行车的铃铛,有节奏地敲打货箱、脸盆一类作伴奏。

(2)无意识、自动书写。

超现实主义的创作采用的是"意识书写"和"自动写作"的方法。他们主张写作要绝对真实,是

纯粹的无意识的活动过程,不要艺术加工,抛弃逻辑思维的形式。诗人在写作时,只要把脑

子里涌现出来的东西快速地记录下来,词与词之间,全靠一种偶然的结合;如果一时没有现

存的词汇表达,甚至可以随意用某个字母、符号来代替。反逻辑性是其创作方法的一大特征。

这类作用,大多数艰涩难懂,不符合语法结构和逻辑思维的法则,有的变成文字游戏。

超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

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

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实现主义的代

表作。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

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4.超现实主义艺术枚举:绘画 萨尔瓦多·达利、雷尼•马格里特、马克斯•恩斯特和米罗

这一批画家是专以精致入微的细部写实描绘和可以认识的物体局部为准则,来表现一个完全

违反自然组织与结构的生活环境,把幻想结合在奇特的环境中,以展示画家心中的梦幻。有

人也把这种画称之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

萨尔瓦多·达利承认自己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为了寻找这种

超现实幻觉,他们象弗洛伊德医生一样,去探索精神病患者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与行动

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真诚反映,这在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对于超现实主义画家来说,

这是些至为珍贵的素材。因此,达利的许多作品,总是把具体的细节描写和任意地夸张、变

形、省略与象征等手段结合地使用,创造一种介于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

境界"。

雷尼•马格里特(ReneMagritte,1898—1967)比利时人。

《被夜莺吓着了的两个孩子》,恩斯特作,1924年,板、木制构造物的拼

贴、油彩,46x33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1891—1976)是德国画家和雕刻家,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木头拼贴而成的房子及栅栏分别越出了左右画框。田野、天空和远处的建筑构成了一个看上

去十分美好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门铃被夸张得那么大,但手却始终够不着它。夜莺

会带来美妙歌声,却吓着了两个孩子。显然,我们对此无法理解、无法解释,这是一个一反

常态的梦幻世界。

达利(SalvadorDali,1904—1989)

《记忆的永恒》,达利作,1931年,布上油画,24x33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他的画从局部看,每个细节都是真实细腻的,但从总体上看,它们全然没有视觉逻辑的条理

性,因而只会带给人们梦魇之感。过份的透视感和摄影般的清晰度则对这种梦幻性作了进一

步强化。这些作品被达利自称为“手工制作的梦境照相”。

《由飞舞的蜜蜂引起的梦》,达利作,1944年,布上油画,51x44厘米,私

人收藏。

画面上,裸体的加拉悬浮在一块礁石上休憩,而礁石则漂浮在海面上。在加拉身旁,一只红

色石榴飘浮在礁石边,一只小蜜蜂正专心致至地围绕着石榴“工作”。加拉的左上方,大石榴

裂开了口,裂口中窜出一条大鱼,鱼夸张的大嘴中又跃出两条斑斓猛虎,张牙舞爪地扑向加

拉柔软的躯体。猛虎前面,一把枪直指加拉,尖尖的刺刀头点在加拉的臂膀上,引起蜂蛰般

的疼痛。远处,一只大象驮着尖顶方塔,迈着被极度拉长的竹杆般的四条腿走在海面上。这

样的大象,我们在他1946年的《圣安东尼奥的诱惑》中又一次看到。一场由绕石榴飞舞的

蜜蜂而引起的梦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它的颜色清澈明亮,形象逼真写实,但却毫无逻辑

性可言。这一切象征什么?

米罗(Joan Miro,1893—1983)西班牙人。的艺术代表了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风格,即有

机的超现实主义。与达利的艺术不同,米罗的作品是令人愉快的。其画面洋溢着自由天真的

气息,往往人见人爱。

《人投鸟一石子》,米罗作,1926年,布上油画,73.7x92.1厘米,纽约

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米罗的艺术是自由而抒情的。他的画中往往没有什么明确具体的形,而只有一些线条、一些

形的胚胎、一些类似于儿童涂鸦期的偶得形状。颜色非常简单,红、黄、绿、蓝、黑、白,

在画面上被平涂成一个个的色块。看起来,这些画自由、轻快、无拘无束。但是,如果你认

为它们是漫不经心一蹴而就的,那你就错了。它们其实是艺术家自由幻想和深思熟虑相结合

的结果。正如米罗自己所述,“当我画时,画在我的笔下会开始自述,或者暗示自己,在我

工作时,形式变成了一个女人或一只鸟儿的符号……第一个阶段是自由的,潜意识的。”但

是,“第二阶段则是小心盘算。”因此,尽管米罗的画天真单纯,仿佛出自儿童之手,但它们

绝没有儿童画的稚拙感,它们是缜密思考后的流畅活泼。

《人投鸟一石子》作于1926年。画面看上去很简单:蓝和黄把画面分割开来,画的右

前方立着由软绵绵的曲线构成的形状奇特的人。左后方则是一只鸟,石子在画面留下了它运

动的轨迹。黄色沙滩隐喻了乳房和性器官,这是画家对情欲——生命原动力的幽默赞美。

二、超现实主义电影

1.基本特点

(1)荒诞,非逻辑,非理性的下意识梦境般的新现实。叙事逻辑遵循梦的逻辑。

(2)潜意识里的本能情、色。人物无特征、性格,仿佛行尸走肉,而只有梦般的对暴力、

死亡、性等本能恐惧与欲望。

(3)非真实的局部超真实。

2.代表人物与作品:谢尔曼•杜拉克(Germaine Dulac)《贝壳与僧侣》,路易斯•布努艾尔

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

先锋派电影总结

一、背景:主要是一战及经济危机、工业化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意义:

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功绩在于:它扩大了电影的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段,使电影终于成为一种完

全独立的艺术形式。它对电影本质的探索,在技术技巧方面的尝试及表现心理意识的方式,

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与其他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一样,先锋派电影的代表

人物大多是从形式角度出发,以表现自我为目的。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抗1910年代形成的好莱坞。

三、不足。容易走极端,曲高和寡,抽象、晦涩。非理性乃至反理性。

本文标签: 表现主义电影表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