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65787

2024年6月5日发(作者:)

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追随永恒,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并不理解。什么是永恒呢?永恒的东西,

必定是经得住时间的流失,即使变化有多大,也抹杀不了它发出的光彩。在现实生活中,

能够永恒的东西很多,一些经典的电影,经典的文字,经典的艺术……经典的往往是永恒的,

但永恒的不一定会是经典的。曹文轩认为那些基本的东西才是永恒的,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追求永恒。他在《草房子》中思考“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的时候这样写道:今天的

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环境,都一如从前;

这些“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感动人的那些东西是

千古不变的,我们只不过是想看清楚他们在什么新的方式下进行的罢了。曹文轩是一位下

定决心要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来感动今天的孩子的作家。在世界上有这样想法并获得成

功的作家很多,像马克·吐温笔下的少年都有自己儿时的印记,而槐尔特、黑柳彻子干脆就

是写自己的故事。曹文轩在与少年张苗的访谈中,也承认《草房子》中的桑桑“有自己的

影子”。

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最为明显的影响就是:童年经验作为创作素

材进入作家的创作。

曹文轩小时候生活在苏北一个很穷很穷的农村,在那里读书、务农达20年之久,那

里也留下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的足迹。水乡生活对于曹文轩来说是一种深具印象,深刻

体验的人生经历。所以他的很多作品的故事背景都是农村,比方说《红瓦》《根鸟》《细米》

等。不过,“穷虽然穷,但那段时光还是过得很有意思,很愉快的。”到底有多愉快,你

读了《草房子》自然就知道了。他回忆道,身在那样的贫困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

一碗干饭、一碗红烧肉吃。可当他离开了那里,却发现“原来过去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宝

贵,原来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里去的”。

在他的少年小说中,虽然人的物质条件很匮乏,但生活环境却在他的笔下如诗如画。作者

曾深情地回忆道:“在我的家乡,到处都有河,有桥,如果走3里路的话,至少要过5座

桥。原来,我们那儿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在我一点点大的时候就会使竹篙撑的船,

摇橹的船,桨荡的船了。”

《草房子》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水乡。故事从桑桑上一年级开始,一直讲到1962

年他小学毕业。熟悉那段历史的人肯定知道,那正是“大跃进”与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

间。不过故事中并没有讲到这段历史,只是讲一个水乡小学宁静却也不平静的故事。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儿童文学创作观。

曹文轩的成长时期正好是大跃进、十年文革时期,那时候的人们总有强烈的爱国主义

热情,希望能够为国家民族献出自己的力量。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曹文轩从20c80s开始

始终坚持“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这样一种儿童文学观。“孩子是

民族的未来,儿童文学作家是民族未来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有这一庄严而神

圣的使命感。”在曹文轩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他从不轻易地描写少年儿童的柔弱与快乐,

相反,他花了不少笔墨刻画了一群在苦难下坚忍、刚强、成长的少年,他们同样有天真无

邪的快乐,但是,更多地,他们拥有在成长中焕发出来的人生精彩,不怕困难,同情疾苦,

乐于助人......他们是善良的,而不是唯我独尊的,这正是作者的初衷,也是我们每一个

人愿意看到的一个群体,也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他们不该是大人的掌上明珠,王子和

公主。

童年的苦难经历造就了曹文轩特殊的审美理念。

童年记忆中的贫穷、苦难为曹文轩的创作奠定了基调。他自小生长在一个以穷出名的

本文标签: 基本作家创作故事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