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67517

2024年5月24日发(作者:)

增城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上世纪火红的抗日革命时代也曾留下增城人民奋血抗战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建国60周年庆典之际,按照市“创文”要求,市旅游局认真挖掘我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增城的抗日战争

及解放战争的遗址旧迹、英雄故事,打造独具人文气息的红色之旅……

增城市红色旅游线路推介:

线路一:

增城广场(接团)——荔城街马屋(粤湘赣边纵队增城大队部纪念馆)——正果镇白面石村(中共增龙

博中心县委旧址、华南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午餐——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白水仙瀑景区——送团;

线路二:

增城广场(接团)——荔城街马屋(粤湘赣边纵队增城大队部纪念馆)——增江街(增城革命烈士纪念

碑)——午餐——正果镇白面石村(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华南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派潭镇小

迳村(中共增城后方县委旧址)——派潭镇派潭村(十七烈士墓园)——送团

正果镇

白面石红色旅游区

位于正果镇东部的白面石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现村内乱石坑、老虎石山一带存有中共增龙博中心县

委旧址、东纵北江机关遗址、华南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抗日将士纪念亭和烈士墓等,是难得的缅怀革命

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景区。

白面石村,虽然只是一个只有200多居民的小村落,但据考证所知,华南抗日的第一枪就是在这里打响

的,众多中华儿女在这里承担起民族存亡的重任,充当保家卫国的先锋。而这里的抗日指挥中心,就是增

龙博中心县委旧址。后当地政府把县委旧址进行重建,作为抗日事迹的纪念馆。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

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以告诫后人,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华南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

据考证,华南抗日第一枪是在正果白面石村打响的。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分三

路进攻增城。19日,中国守军在增城、博罗交界的白面石村布防阻击,翌日即在该村的老虎石顶(山名)

与日军鏖战一昼夜,国军阵亡130多人。目前,在往昔的华南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上,当地政府修建了一

座宏伟的抗日烈士纪念碑,四周修建浮雕,刻图并说明,重现当年的战争纪实,纪念碑四周建有小广场,

用木棉树包围四周,刻一牌匾,简介英雄事迹。对百人墓重新修葺,绿化美化,四周种上杜鹃花、凤凰树,

营造一片染红的主色彩和烈士洒血的全景。

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

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位于增城正果镇白面石村,一个建于半山腰的小院建筑,院内有东西两排,每

排4间瓦房,院子四周有围墙。曾于1940年4月~1942年5月,作为增城、龙门、博罗三县中共县委所

在地,主要领导增城、龙门、博罗等地党组织开展工作,为广东东江地区抗日斗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

献。2005年,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被定为增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宏扬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

正果镇政府于2006年开始对该址进行修复,投入资金近50万元。修复工程以“建新如旧”原则进行,重建

的“中心县委”完全尊重旧址的原貌,建筑风格仍按照以前的客家土楼四合院的样式,室内布局仿照旧址,

甚至重建用的部分砖、木柱等材料都是旧址原来的,以尽最大限度使建成后的“中心县委”旧址保持原貌,

以保证革命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白面石抗日烈士纪念亭

增城白面石抗日烈士纪念亭位于正果镇白面石村,白面石与乌头石交界处,该亭是爱国人士王雁门为纪

念1938年10月国民革命军独立20旅二营官兵在抵抗日军侵略军第一阻击战中鏖战阵亡的官兵而倡建。

1938年10月在白面石村的老虎石项,中国守军与日军鏖战一昼夜。是役为广州失陷前中国守军进行的最

顽强的一场抵御战。战役结束后,当地爱国民主人士王雁门发动群众捐资,殓葬国军阵亡将士,并建“抗日

烈士纪念亭”,亭内有王雁门的题词:“黄种图存,群英抗日;沙场战死,烈士留芳。”该亭建筑结构简朴,

砖石木混合结构。建国后,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亭后方山上有抗日烈士墓,为一个百人大墓,安葬的是

当年130多位抗日烈士的遗骨。

派潭镇

小迳村

派潭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到1993年止就有18条村被上级批准认定为革命老区村庄,其中最著名的就

是小迳村。早在1937年9月,小迳村就成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自卫队,一边配合正规军对日作战,

一边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小迳村还是东纵北撤复员人员自卫队驻地、东纵四支队基地及中共增城

县委(1948年)的旧址、中共增城县地下交通联络总站、1948年县委带领军民进行“小迳反击战”的战场、

1949年东江纵队第三支队二、六团增从边办事处旧址,在东江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小迳村革命

根据地已被广州市委党史办和增城市委党史办确定为“党史教育基地”,派潭镇将在小迳村建设革命斗争史

展览馆,张挂近百幅珍贵革命史料照片,再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历史。

小迳村于民国26年(1937)9月间成立抗日自卫队,后改称增城县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第十一中队,

有100余人。民国27年冬至民国28年冬,日军多次进犯派潭、正果地区,小径村自卫中队配合国民革命

军在派潭湾吓交通要道担任警戒和维持当地治安任务。民国29年2月,该村建立中共支部,进一步发动

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年5~8月中共增城后方县委机关驻该村。民国34年8月日军投降后,东江纵

队第四支队曾驻小径,中共小迳支部筹集粮草支持部队。是年冬,国民党当局“围剿”东纵四支队,小迳村

东坑和大岭脚的民房大部分被烧毁。民国37年3月,中共增龙县委机关驻小迳,4月,县国民党当局派武

装1000余人进村“围剿”,小迳民兵配合县委机关警卫排等进行抵抗,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民国38年8

月,中共增城县委驻小迳,直到增城全境解放。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洇过正义之血;这里的每一块砖头都铭刻过不朽之诗;这里的每一株草木都疯长

过野性的传奇。尚不知有多少忠骨埋在这苍翠的青山下啊!小迳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个当时仅

有几百人的小山村,就有81人参加革命。这里曾经全民皆兵。

1948年4月,国民党军队联合地方反动势力共三四千人,向派潭游击区发动空前残酷的“清剿”,游击队

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这是一场典型的敌强我弱、以少胜多的战役。敌人冲进小迳村,全村村民奋起反抗,

许多群众被国民党兵打死或打伤,财物被抢劫一空,还抢走耕牛100多头……

增城县委旧址

增城县委旧址是一栋当地普通的建筑,青砖墙体,屋顶为木质结构,屋面为黑色燕子瓦。尽管它的周围

是残垣断梁,荒草萋萋,却仿佛可以听到当年那金戈铁马之声。

旧址的门楣正中为三个苍劲的大字:山海镇,两侧雕刻着宋刚、宋岳、宋博等英雄的名字,他们曾率部

队驻扎在这里,浴血奋战,为解放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从大门正中进去,看到的是一个小小的四

合院,这种院子具有清代南方典型的客家院落特征:石阶、廊柱、天井、重门、藏书阁、堂屋,显得朴实

而雅致。而堂屋的两侧及后面是一间连一间的房子,大约有10多间,每一间面积都不是太大。

增城县地下交通联络总站

增城县地下交通联络总站设在小迳村。

它建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相距200米有两处联络站,都是比较典型的客家围屋,门口仍挂有解放

后颁发给宋刚、宋博的“军属光荣”和“工属光荣”的纪念牌。宋刚的故居现仍有人居住,宋博的故居经过翻新,

现保存完好,成为广东红色旅游的景点之一。

宋刚、宋博、宋岳、陈李中、丘松学、李一鸣、钟育民、钟达明、徐文、朱翼、罗声以及千千万万前赴

后继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就是血与火淬成的石头,这石头就是佩在派潭大地母亲怀抱中的一颗闪亮的红

宝石!

荔城街

粤湘赣边纵队增城大队部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荔城街庆丰村马屋社,是一座独具规模的仿古建筑,布局为深16米,广九间44.5米,面积

为712平方米。陈列着中国人民游击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三支队六团增城人民常备队第二大队各个时期的

战绩和重要人物(如谢光团长和王国祥副团长)功绩历史。纪念馆内设有中共增城市党史研究室、增队史

陈列室。城党史图片展览、增城人民常备第二大队队部(旧址)办公室、增城人民常备大二大队。堂门正

门挂一铜牌,镌刻阴文红子:“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三支队六团增城人民常备队第二大队旧址。增城人民政府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十八日”。纪念馆背靠山林,门前是广阔的余坪,长95米,宽22.7米,面积2156.5平

方米,植满常青树和花草,坪地前有一水面开阔的清澈池塘,长150米,宽50米,池边树下有供人休息

的石椅9个。

增江街

增城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馆在东湖公园对面荔枝山顶驼。碑高1.1米,巍峨耸立在1.2米高的石米弥座之上。全碑由下而

上逐渐收分,上小下大,状a士纪念碑”十个黑色大字,显得庄严肃穆。碑的底部镶嵌一块黑色大理石,镌

刻有介绍增城县自1937年“七·七”事变后建立起中共增城县委和革命武装队伍,先后与日寇、国民党反动

派进行殊死斗争,终于在1949年配合南下大军131师,解放增城全境的丰功伟绩的碑文。1981年当地人

民政府为了缅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竖碑永志。

新塘镇

增城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

在新塘竹园村里,有一幢两进的大房子,一棵被当地人称为“富贵子树”的大树长在房子的中央,这就是

增城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游击队旧址所在的房子,原是村子里的书院,大概150平方米,至今有200

多年时间。当年,房子一带是田地,这里曾经是抗日游击队来来往往的落脚之地,阮海天也曾在这里住过。

大房子的旁边是当年游击队旧址的厨房,厨房门上是个小“平台”,因为位置比较高,当年的抗日游击队,

就把它当做哨台,哨兵站在上面为游击队放哨,观察日军的动向。

增城话中有这样一句顺口溜:“有女要嫁竹园涌,鲜鱼鲜肉鲜虾公,三月红荔枝大大倾”,说的是增城竹

园村的荔枝特别有名、特别好。然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这个以荔枝闻名的村子一带,抗战时期曾活

跃着一支抗日游击队队伍,也就是由本村的阮海天参与领导的竹园涌抗日游击队。

竹园村一带向来是军事要地。在这附近,陆路有广州通往粤东的公路干道和广州通往香港的广九铁路,

水路则沿东江河道可达惠州、广州甚至香港,这就成为广州东部交通的咽喉地带,军事上则是攻守广州的

必争之地。日军侵略华南,在大亚湾登陆后,分兵把守铁路、公路,沿线据点林立,所以,这一带也成为

抗日人民武装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所在。

为了打击日军,阮海天等在广九铁路沿线的仙村、雅瑶(即竹园村一带)用“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的名

义,分别成立了仙村大队、雅瑶大队;后来,又在两个大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第

三区常备队及雅瑶常备队,这是中共在增龙地区组织和领导的第一支正式武装队伍,也就是竹园涌抗日游

击队的主力部队。

历史链接:

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简介

中国共产党增城、龙门、博罗中心县委员会(简称“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是在抗日战争处于困难时期

存在的党组织。

1940年4月,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遵照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精神,在中共增城县委的基础上,

成立了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对增城、龙门、博罗三个县的党组织实行统一领导,它领导增、龙、博三县

的广大党员和人民跟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英勇的斗争。1942年5月,发生了中共粤北省委被破

坏事件,广东省内各级党组织再度处于隐蔽活动阶段,按中共前东特委的指示,撤销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

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在它存在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对领导班子进行了两次调整,先后由郭大同、郑重、

钟靖寰担任书记。1940年4月至1941年2月它归中共东江特委领导,1941年3月至1942年5月归中共

前东特委领导。中心县委住地一直在白面石。它下辖中共增城沦工委、中共龙门工委、中共博罗县委和三

个区委:中共正果区委、中共派潭区委、中共福和区委。

派潭解放纪念园纪念17英烈

1949年10月12日,南下大军四野一三一师抵达龙门永汉,分两路向增城进军,一路经正果向增城进发,

另一路由浪拔折向都田直插派潭,再进军增城。当夜,直插派潭的四野一三一师三九一团已进驻围园、马

村、鹅兜等派潭圩周边村庄,对驻守派潭圩的国民党保安总队张毅大队作了钳形包围。晚上9时,南下大

军向敌据点发动进攻。起初,敌人还以为是“土八路”骚扰,负隅抵抗,后见信号弹在夜空闪亮,又有大炮

轰击,知道我南下大军已经抵达,便无心恋战,缴械投降。但敌大队长张毅仍带一队人马在博爱堂的炮楼

负隅顽抗,后遭我军炮火猛烈轰击,敌人防御工事大部分被摧毁,部队发起冲锋,敌人走投无路,被迫投降。战斗

仅进行半个小时便结束,敌保安大队长张毅、联防中队长温汝钦等官兵全部被俘。拂晓,南下大军又解决了大

埔村反动自卫队,派潭宣告解放。在解放派潭的战斗中,南下大军全歼国民党守敌1个保安大队和1个联防

中队以及1个地方反动自卫队。为了派潭人民的解放,我南下大军牺牲了17名战士。解放后,派潭人民政府

在派潭圩修建了烈士纪念碑,以志纪念。

派潭解放50多年来,派潭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为新中国的解放而英勇献身的17位烈士。

为了让后辈永远记住他们的事迹,派潭镇决定规划建设“派潭解放纪念园”,使之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和增城红色旅游的一个亮点。“派潭解放纪念园”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除了对原烈士纪念碑进行修

缮外,还将增设烈士纪念馆、烈士雕像及烈士纪念林等。

本文标签: 增城县委旧址革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