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68307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

Vol.13 No.4 2023 DESIGN RESEARCH 设计艺术研究139

29

连续的空间 隐藏的艺术*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设计回顾

Continuous Space and Hidden Art : A Review of the Design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Design Museum

顾政 GU Zheng 蒋伟华 JIANG Weihua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China Academy of Art , 310000 Hangzhou Zhejiang)

摘要: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由葡萄牙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是其在中国的第二个项目,也是在中国第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建筑。项

目设计保持了其一贯风格,空间纯粹又具有张力,线条简洁又灵动变幻。本文通过回溯项目设计过程,从整体系统建构、空间关系切分、设

备系统隐匿,装修细节精准四个方面,展开对西扎建筑中在本土落地时,其设计理念和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目前对西扎的研究主要

为理论研究,本文试图从具体设计操作的层面,来探知西扎的设计理念和原则。

关键词:西扎;连续;集约;隐藏

Abstract: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Design Museum, designed by the famous Portuguese architect Alvaro Siza, which is also his second project in China

and the first building open to the public in China. The project design has maintained its consistent style. The space is pure and has tension, and the lines

are simple and flexible. Through tracing back to the design process of the pro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design concept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Siza architecture when it is landed in the local area from four aspects: overall system construction, spatial relationship segmentation,

equipment system concealment, and decoration details accuracy.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Siza is mainly theore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Siza from the level of specific design operation.

Key words:

Siza

continuous

intensive

hiding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2095-0705.2023.04.029

一、引言

2010年,杭州市政府出资5500万欧元购买了

7000多件“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品”,

并放置在中国美术学院。为了更好的展示展出这些

藏品,中国美术学院决定建设中国设计博物馆,并向

省政府申请,邀请了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

(Alvaro Siza)来设计。由于西扎当时已经八十高龄,

因此日常来往葡萄牙和中国之间的汇报沟通,更多的

是西扎团队的亚洲区域项目合作者卡洛斯·卡洛塔涅

拉(Carlos Castanheira) 负责。自2012年开始,本地团

队与西扎团队就正式开始了漫长的5年多的博物馆项

目的协同工作 。随着工作一步步的推进,大家才慢慢

意识到要实现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建筑其实需要花费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它的设计深度远远超出了日常对

建筑项目的控制。

收稿日期:2023-03-12

*基金项目:2020年度浙江省建设科研项目(2020K233)。

作者简介:顾政(1988—),女,硕士,中国美术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设计管理、结构设计、施工技术;蒋伟华(1976—),男,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设计管理、建筑教学。

140设计艺术研究 DESIGN RESEARCH Vol.13 No.4 2023     

二、整体系统建构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项目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

校区的东南角,地形接近为一个三角形。场地的西北

侧为学校内部楼宇,楼宇和地块之间隔着一条宽5米

的校园内部道路。地块的东面和南边是城市道路,以

学校围墙隔离开,并有城市公共绿化带进行缓冲过

度。在最初接到设计任务时,西扎就亲自来到了美

院,对现场进行仔细的勘察。通过了解场地和其周边

关系,西扎没有急着根据地块确定建筑形态,而是根

据甲方的需求和功能先对建筑进行分析。依据其丰富

的博物馆设计经验,他将博物馆设想为三大块,分别

为展厅,研究中心和辅助功能,并将三块功能面积定

为5000平方米,这点在以往的西扎作品与场地的关

系研究中很少受到关注。之后在综合考虑实际场地的

面积容纳能力和建筑形体后,西扎绘制了博物馆的草

图。建筑方案一眼看去并不复杂,平面型体呈一把三

角尺的造型,延续着西扎惯用的内院母题

[1]

。项目总

建筑面积为1.68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6300平方

米,库房面积4500平方米,

公共教育空间3000平方米

等,还拥有文献中心、驻馆

设计师工作室、儿童工坊、

多功能厅、报告厅、设计品

图1 俯瞰图

密斯设

出的多米诺骨架系统预示着建筑自由的平面

[5]

计的建筑表达的是空间在水平向上的流动

[6]

,那么西

扎设计的建筑更注重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上的

连续与贯通,也正是多维度的流动、连续和贯通生产

出了西扎建筑空间独特的丰富性。然而这种空间的连

续性与建筑防火分区的切分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因

此,本地设计团队和西扎团队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划分

方式,最终在空间较为狭窄的地带或空间发生转折的

位置,设置了必要的防火

切分,真正让博物馆实现

了在平面上呈现出一种连

续性以外,在垂直向上也

时常连续贯通(见图2)。

2.使用空间的完整

西扎对功能空间和空间完整性存在着近乎完美追

求。这一追求在博物馆库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时碰到了

难题。按常规,气体灭火的做法有两种系统。“一种是

管网灭火系统:将灭火剂从储存装置经由干管支管输

送至喷放组件实施喷放的灭火系统;另一种是预制灭

火系统:将灭火剂储存装置和喷放组件等预先设计、

[7]

组装成套且具有联动控制功能的灭火系统。”前者需

图2 大厅图

要在博物馆库房区域内设置一个独立集中的储瓶间,

并通过管网从顶部接入各个库房。后者需在每个库房

空间内沿墙分散放置预制灭火系统。然而西扎并不接

受这两种系统,认为第一种方式太占用面积,如果能

把这个面积腾出来作为库房使用,会对博物馆有更大

的价值,第二种方式也不合理,储瓶箱的布置方式会

破坏库房矩形空间的整体性,同时也会大大削减沿墙

储藏空间的使用面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地团队翻译了所有相关规

范与西扎团队沟通,经过多次讨论研究,“以舒适好用

[8]

的建筑为设计目标,以分析及解决问题为设计方式”

商店等(见图1)。

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

层,其中地下部分面向内院布置了休息厅,其余是功

能库房和设备空间,地上部分,三角型的两条边分别

对应着交流研究区域和展览区域,另一边设置了大厅

及夹层空间。在方案中所有的功能区域都由一种“具

有包裹感的房间作为空间单元”组织起来。这些空间

大多被划分成规整的矩形,疏散楼梯和核心筒均质的

布置于其中。从整体上看,方案组织逻辑清晰,柱网

均质统一,空间有明显的几何对应关系,简洁舒展。

“这种简洁性被一种深层的复杂性所揭示。在创造性

[3]

的背后存在着一种对建筑的精心把握和控制。”

[2]

为原则,创新出了第三种系统—管网+预制的混合系

统。气体灭火瓶以箱形的储存方式,分散放置在分隔

库房空间的墙体空腔内

,通过管网系统从吊顶空间

接入就近的库房。这种系统即避免了前两种系统带来

的问题,又利用了原本无用的墙体空腔。但这样的改

变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这种系统消防部门是

否能认可?这样的产品去哪里寻找?能否满足国家的

3C认证?等等。经过不断与专业厂家、消防验收部

门沟通,以及现场试验,最终这套系统被成功的组装

起来,并顺利通过了验收。

三、空间关系切分

1.横纵空间的贯通

确定建筑形态后,西扎开始平面布置和空间划分。

西扎的建筑空间一向被誉为“一种漫步式的空间”

这是依靠空间的连续性来获得的。如果说柯布西耶提

[4]

Vol.13 No.4 2023 DESIGN RESEARCH 设计艺术研究141

四、 设备系统隐匿

1.设备空间的集约

在确定建筑形态、平面布置和功能划分后,西扎

把目光关注到每一个房间里的建筑空间的争夺。其

中,最突出的是与暖通空间的争夺。在一般设计项目

中,设备工程师和建筑师进行协同设计时,会提出对

设备空间的位置和大小的要求。建筑师通常会在设计

中考虑并满足这些要求,但基本不关心这些空间真正

要多大面积,里面到底放了哪些设备,如何放置。设

备工程师提的面积要求往往也只是预估的,这主要是

因为:其一,在没有完成整个设备系统设计之前准确

的数字很难提供;其二,不同厂商的设备机型不尽相

同,在没有确定供应商之前,无法准确的计算所需面

积。因此在设计初期对设备空间要求总是比较保守

的,以适应不同情况的变化。

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工程中这样的做法受到了

巨大的挑战。西扎面对这一问题的首要原则是空间的

精确化和集约化处理。设备工程师被要求提供所选设

备的真实照片、尺寸大小以及布置方式,然后再来讨

论需要多少面积和空间。这样的做法虽然大大增加了

设备专业的工作量,却能削减掉不少设备空间。不仅

如此西扎团队对设备空间如何装修,设备怎样摆放,

在设计上都做了详细的控制。对他们来说整个建筑中

所有的空间都很重要,有时不被人们看见的空间可能

更重要,这关乎到建筑的质量,和能否被看见是两个

问题

空间的叠置是集约化原则的一个西扎设计的具体

策略,也是解决设备空间的一个有效方法。当设备空

间确实需要较大的面积,而方案本身又没有多余面积

可提供时,西扎会在设备

空间内增设夹层空间来扩

展面积,或者在保持原有

建筑高度不变的情况下,

降低建筑顶层使用功能的

空间高度,将设备空间叠

置在使用功能空间的上方

(见图3)。博物馆方案将

近有一半的设备空间都是

利用局部屋顶降板来获得

的。在设备工程师细致的

图3 设备空间剖面图和实景

设备空间达到了高度的精确化和集约化,保证了博物

馆功能空间面积的最大化。

2.设备管线的优化

在博物馆项目设备管线的设计中同样也坚持着空

间集约化的原则。在剖面设计中,室内吊顶标高线始

终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空间控制线,它不仅决定着空间

自身的高度,同时也建立了与周边空间的相互关系。

建筑空间和建造的连续性,不允许这条控制线随意的

被改变。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设备管线,必须消化在

吊顶高度控制线和结构板底之间的空间内,而这些空

间西扎给的高度几乎是苛刻的。以博物馆大厅的设备

管线为例,整个大厅跨度达24米,采用的是钢结构,

梁高为1.1米。方案给定的吊顶内空间高度只有1.6

米,梁占据了2/3,再去掉完成吊顶装饰面的厚度,只

有所剩无几的0.4米。在这个范围内要将空调风管、

消防喷淋管等管线布置于其中,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

事情。为了给风管的进入腾出空间,结构工程师对钢

梁做了精细化变截面的处理。暖通工程师相应修改了

风管自身的高宽比值,减少了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使

之进入吊顶控制的高度之内。在空间集约化原则的控

制下,整个博物馆方案的吊顶空间内设备管线排布严

密且整齐,苛刻的条件促使设计对结构、设备进行了

更加深入的推敲和细化。在博物馆设计项目图纸基本

完成后,各设计专业核对图纸,优化管线,花了将近

一年时间,这是国内一味追求进度的建设项目上绝无

仅有的。

五、装修细节精准

1.按钮装置的隐藏

在各种大型设备空间和管线走向排布确认后,西

扎聚焦到了露面设备与建筑空间关系的处理上。卡洛

斯曾说“人们想要的是一个舒适的空间,至于这些创

因此

造舒适空间的设备,人们其实并不想见到它。”

“隐藏”成了西扎团队处理这类关系的首要原则。这一

原则主要是针对建筑在日常运行中经常使用的开关、

插座等设备,以及在应急情况时需及时发现和触碰的

报警装置。如何避开主要的空间界面和视线容易到达

的空间区域,对这些设备本身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其

一,必须是一套产品,保持着相对较小的型体尺寸,

相同的大小和风格,颜色上使用与墙体一致的白色,

并且保持哑光的质感;其二,精准定位于空间主界面

即将结束的边缘区域,或者空间界面结束的端头墙体

协同设计下,建筑方案的

142设计艺术研究 DESIGN RESEARCH Vol.13 No.4 2023     

等视觉容易忽略处。而隐

藏一些不常使用的,或只在

应急情况下使用的,体型较

大的技术设备:如消火栓、

图4 木门隐蔽门

与表现,更应重视场地、形体、空间、结构、材料、

设备等系统性的整体建构。它可能并不一定具有“表

现性”,但它与建筑的质量息息相关。在众多的建筑

中,西扎的作品犹如一剂良药,帮助摆脱目前“建构”

被“时尚化”的困境,让建构真正回归到它的根本任务

之一

——

对秩序的召回,使之免于落入被物质化的俗

套之中。

(责任编辑

本文标签: 空间设计建筑设备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