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67243

2024年2月16日发(作者:)

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

7.2级大地震灾害案例评析

一、事件概述

2008年6月14日,日本宫城、岩手地区发生里氏7.2级大地震,地震类型与同年5月12日发生于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相同,均为为“逆断层型”,震中位于岩手县内陆南部,距离仙台市北部85公里,东京市东北部385公里,震源深约8公里。此次地震主震于当地时间14日上午8点43分在岩手县南部爆发,日本气象厅评定地震强度为里氏7.2级,美国地震勘测局测定其摇晃强度为6.9级。此次地震所引发的余震规模也同样不可小觑,根据日本气象厅统计数据显示,6·14宫城岩手地震余震在主震爆发的头24小时中,共计200余次,头7天内共计400余次,余震强度最大达到5级甚至更强。尽管此次地震的摇晃强度堪比1995年阪神大地震,但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却远远低于彼时。据东京技术研究所环境建设部所发布的《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地震报告》中统计的损毁情况来看,此次地震中共有11人死亡,12人失踪,450人受伤,2000多座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虽然在如此强烈的地震中,宫城、岩手两县均为震中重灾地区,受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严重影响,位于山区的居民遭遇与世隔绝的困境,但震灾由始至终都并未出现

如阪神或汶川地震般巨大的人员伤亡,这一方面缘于地震震中位于人口及建筑物相对稀少的山区;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日本先进的临灾预警机制和高效的灾害管理体系。

二、处置经过

日本地震灾害频繁,而宫城岩手地区则一直处于地震活跃期,据统计,该地区平均每隔37.1年就会爆发一次大地震。1978年宫城大地震及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重创之后,日本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灾害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因此,对于6·14宫城岩手大地震的防治,日本政府及相关机构可谓做好了充分准备。

地震发生前,震源地区的地震监测系统探测到P波后,迅速启动临灾预警机制,日本气象厅通过NHK发布地震临灾预警警报(主要通过电视、电台和手机短信紧急发布预警信息),震源区域的警报是提前2秒发布的,一部分地区则是与地震发生同时发布。而离震源100公里的仙台市,则做到了在地震发生14秒之前,电视台就播出了“可能有强烈地震,请立即避难”的紧急预报。

地震发生48秒之后,日本各大电视台开始全面播发地震消息,并明确播出了震源地区、各地的震级、有无发生海啸的危险等消息。

地震发生1分钟后,警察厅成立了灾害警备本部;两分钟后,东北、关东和中部地方警察本部接到指示,广域紧急援助队做好准备。

地震发生后7分钟,日本首相官邸就立即成立了由内阁危机管理总监伊藤为首的“官邸地震对策室”。同时把地震最新消息通报给了福田首相。其立即指示各有关部门尽快收集受灾情况,及时进行救助。

地震发生15分钟,陆上自卫队派出一架直升机飞往灾区察看灾情。

地震发生20分钟,包括内阁官房长官、防灾大臣和总务大臣在内的政府救灾负责阁僚已经聚集首相官邸,并立即决定派遣防灾大臣前往灾区了解情况。防灾大臣等30名政府官员是在地震发生3个半小时后,搭乘自卫队的直升飞机抵达震源地区――岩手县一关市的(东京与岩手县的距离,相当于北京到沈阳的距离)。防灾大臣一行到灾区后,当即投入到了解灾情的工作中,并迅速提供情报至首相官邸以做救灾决策。下午2时,福田首相根据灾情,向自卫队发出了立即出动投入救灾的命令。

于此同时,日本地方防灾委员会因地制宜,救援行动更为迅速,在其灵活调度之下,地震发生一个小时后,紧靠宫城的福岛县在就向灾区派遣了122名消防队员。而到当天下午,厚生劳动省便出动了32支医疗队奔赴受灾现场。到14日晚上,陆上援助队出动182支,航空援助队出动14支。救援工作在日本防灾委员会的指挥下有条不紊的进行。而在这次地震中因泥石流、滑坡等造成交通中断,深

陷“孤岛”的山村灾民也在日本自卫等派出的53架直升机连续作业下,仅用一天多的时间就被全部转移出来。

三、评估分析

6·14日本宫城岩手大地震可誉为突发性自然灾害防救的一次成功案例,在同级灾情中,此次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损失都被控制在了最低的范围之内。这充分展现了日本临灾预警机制的先进、讯敏与灾害管理体系的高效、灵活,同时也为我国地震防救工作提供了值得参考借鉴的宝贵经验:

1、灾前防灾演习效果显著

为了应对每三十多年可能发生一次的宫城岩手地区大地震,早在2004年—2006年,在日本政府的公费支持下,教科文体部便发起了“在即将到来的宫城县地震中如何进行区域地震灾害信息的传播及提高地震灾害防治能力的对策”的项目,开始在当地的小学进行一系列的防灾演练。并不断评估效果,改善相关设施;时至2008年6月12日,日本宫城县1978年7.4大地震的第30年,当天宫城县各地再次进行各种仿真防灾演习,这些演习不仅大大提高了日本民众的灾害防救意识,同时更使日本不断发展更迭的临灾预警技术成果得以被广大民众尤其是中小学生所了解并熟练使用。6·14 地震来袭,震灾地区民众基本都能在获得预警

警报后及时采取正确的避险、自救措施,逃离死亡的威胁。

2、临灾预警警报迅速、及时

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要求充分重视并不断完善灾害预测、预报及其灾情信息传播体系,这使得日本临灾预警广播体系得以高速发展并领先于世界各国具备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从2007年10月开始,日本气象厅开始通过日本广播公司(NHK)向日本民众播发紧急警报,即紧急地震速报(Earthquake Early Warning,EEW),这一临灾预警警报由日本气象厅通过广域网及卫星系统从遍布全国各地的地震监测台站收集地震信息并对其进行评测后,再将警报信息传送至NHK并向日本民众发布,其具有信息发布速度快、警报信息覆盖广泛、警报信息提示效果良好等优点。在此次宫城岩手地震中,这一灾害警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震源附近地区,警报稍有滞后,许多震级强烈的灾区都在主震到来的20秒左右之前收到了灾害预警警报,许多人正是在这生死攸关的数十秒中内,紧急避险自救,幸免于难。

3、灾害管理体系切实、高效

日本以达到灾害对策的系统化,实现综合性与计划性防灾为目的,出台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在经历“阪神大地震”这一伤亡惨重的大灾难后,日本政府强烈地感受到《灾害对策基本法》在应对诸如此类大型灾难时存在的缺

陷,于是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修订,大大提高了对策本部在灾害紧急状态时期的灵活性;强化了灾害对策本部长的权限;其中规定,灾害发生时,为迅速建立紧急救灾体系,非常灾害对策本部不经由内阁会议批准即可设置;赋予救灾自卫队派遣自卫官的必要权限,以提高救灾自卫队的响应速度和指挥能力等。日本内阁府主管防灾的专职参事官辅佐城让先生认为,修改后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改变了成、过去大灾害发生时,先由受灾地方报告中央政府,再由中央政府通知其他地方来救援,而直接由消防厅来指挥调度,为生命救援争取了时间。得益于此,在6·14宫城岩手地震中,4个多小时后,第一支外来救援队伍便抵达重灾现场,比阪神大地震第一支外援队伍到达时间缩短整整5个小时。

高效、灵活的灾害管理体系还表现在各地方应急体制的转变。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各省厅改变了以往孤军奋战的局面,在预防东南海、南海地震的演习中,各省厅开始加强广域联合,东北6县与北海道、新缔结了灾害时应援协定,在地震爆发时,临近的省厅在还未接到对策本部下达的救援指令前,仍可及时应援。

此外,灾区自救预案也在地震爆发的第一时间启动,地方消防队、民间消防团、地方警察以及紧急消防援助队则是灾区自救行动的主要力量。这些地方政府、公共事业单位及民间组织在震灾到来后,由地方防灾委员会统筹调

派,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当中,全力降低地震及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损失。正是因为这种高效灵活的管理体系,6·14地震中的重灾地区才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方救灾力量的应援。

4、灾害防救设施先进、完备

(1)网络与智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日本气象厅开始签发“紧急地震速报”后,研发人员将其与网络(包括局域网与广域网)相结合,通过智能计算机自动控制,以减轻受灾(尤其是地震的此生灾害)程度。这种运用主要有:

第一,JPM将紧急地震速报信息发出后,信息将传至家用或办公电脑,由于这些电脑通过网络与家电产品、房门、电梯等连接起来,在系统接到紧急地震迅速预报以后,电脑能即刻启动自动控制装置,自动切断电源、火源等。

第二,SHM系统也同样是通过网络连接,一方面在地震中实时监控建筑物的受损情况,测量房屋结构的安全性,更通过计算机控制,将危险通道关闭。另一方面,通过在建筑物与地面之间“调节器”的伸缩装置和橡胶等,感测地震中建筑物摇晃的程度,并通过网络直接把感测到的详细数据传输给智能计算机,计算机根据摇晃程度控制通往“调节器”的电流,调整伸缩程度,减轻大楼的摇晃程度,从而对建筑物起到减震作用。

(2)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日本移动通信技术发达,手机等移动便携终端普及甚广,日本科研机构主要对这些便携终端在临灾预警和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功能运用进行了拓展研发。除了运用手机接收紧急地震速报信息外,目前还可同构与互联网和卫星定位系统连接,来确认受灾地区内个人人身安全情况。这一功能主要由日本SGI等公司进行研发,此功能还可以让中央和地方救灾总部通过网络向手机的主人发送确认是否安全的电子邮件,手机主人根据提问用手机邮件回复。这样,在救灾总部的信息终端上就会显示每一个受害者的位置和基本的状况,有利于灾害紧急救助工作的展开。

本文标签: 地震灾害日本防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