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解码格式】H26x系列

编程入门 行业动态 更新时间:2024-10-17 09:55:27

【编解码<a href=https://www.elefans.com/category/jswz/34/1771175.html style=格式】H26x系列"/>

【编解码格式】H26x系列

H.261

H.261是1990年ITU-T制定的一个视频编码标准,属于视频编解码器。

设计的目的是能够在带宽为64kbps的倍数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for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上传输质量可接受的视频信号。编码程序设计的码率是能够在40kbps到2Mbps之间工作,能够对CIF和QCIF分辨率的视频进行编码,即亮度分辨率分别是352x288和176x144,色度采用4:2:0采样,分辨率分别是176x144和88x72。在1994年的时候,H.261使用向后兼容的技巧加入了一个能够发送分辨率为704x576的静止图像的技术。

H.261是第一个实用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H.261的设计相当成功,之后的视频编码国际标准基本上都是基于H.261相同的设计框架,包括MPEG-1,MPEG-2/H.262,H.263,甚至 H.264。同样,H.261开发委员会(由Sakae Okubo领导,他的日文姓名是大久保荣)的基本的运作方式也被之后的视频编码标准开发组织所继承。H.261使用了混合编码框架,包括了基于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基于离散余弦变换的空域变换编码,量化,zig-zag扫描和熵编码。

H.262

H.262 是ITU-T的一个数字视频编码标准,属于视频编解码器。H.262在技术内容上和ISO/IEC的MPEG-2视频标准(正式名称是ISO/IEC 13818-2)一致。[1]

H.262是由ITU-T的VCEG组织和ISO/IEC的MPEG组织联合制定的,所以制定完成后分别成为了两个组织的标准,正式名称是"ITU-T建议H.262"和"ISO/IEC 13818-2"。这两个标准在所有的文字叙述上都是相同的(也许除了封面和标价之外)。大家所熟知的DVD就是采用了该技术。

H.263

H.263是由ITU-T用于视频会议的低码率影像编码标准。H.263最初设计为基于H.324的系统进行传输(即基于公共交换电话网和其它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进行视频会议和视频电话)。后来发现H.263也可以成功的应用于H.323(基于RTP/IP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H.320(基于综合业务数字网的视频会议系统),RTSP(流式媒体传输系统)和SIP(基于因特网的视频会议)。[1]

基于之前的影像编码国际标准(H.261,MPEG-1和H.262/MPEG-2),H.263的性能有了革命性的提高。它的第一版于1995年完成,在所有码率下都优于之前的H.261。之后还有在1998年增加了新的功能的第二版H.263+,或者叫H.263v2,以及在2000年完成的第三版H.263++,即H.263v3。

H.263i

H.263v2(通常也叫做**H.263+**或者1998年版H.263)是ITU-T H.263 影像编码标准第二版的非正式名称。它保持了原先版本H.263的所有技术,但是通过增加了几个附录显著的提高了编码效率并提供了其它的一些能力,例如增强了抵抗传输信道的数据丢失的能力(Robustness)。

H.263+项目于1998年2月在ITU正式通过。接下来一个被称为"H.263++"的项目被随即推出,在H.263+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新的功能。H.263++(亦称H.263v3或2000版H.263)于2000年底完成。

1998年版的H.263新增如下的附加(annexes):

  • Annex I - Advanced INTRA Coding mode
  • Annex J - Deblocking Filter mode
  • Annex K - Slice Structured mode
  • Annex L - Supplemental Enhancement Information Specification
  • Annex M - Improved PB-frames mode
  • Annex N - Reference Picture Selection mode
  • Annex O - Temporal, SNR, and Spatial Scalability mode
  • Annex P - Reference picture resampling
  • Annex Q - Reduced-Resolution Update mode (see implementors’ guide correction as noted below)
  • Annex R - Independent Segment Decoding mode
  • Annex S - Alternative INTER VLC mode
  • Annex T - Modified Quantization mode
  • Annex X - Profiles and levels definition

H.264

H.264,又称为MPEG-4第10部分,高级视频编码(英语:MPEG-4 Part 10, Advanced Video Coding,缩写为MPEG-4 AVC)是一种面向块,基于运动补偿的视频编码标准 。到2014年,它已经成为高精度视频录制、压缩和发布的最常用格式之一。第一版标准的最终草案于2003年5月完成。

H.264/AVC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个更佳的视频压缩标准,在更低的比特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提供良好视频质量的标准(如,一半或者更少于MPEG-2,H.263,或者MPEG-4 Part2 )。同时,还要不会太大的增加设计的复杂性。H.264的另外一个目标是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以允许该标准能够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网络和系统的各应用上,包括低和高比特率,低和高分辨率视频,广播,DVD存储,RTP / IP分组网络和ITU-T多媒体电话系统。H.264标准可以被视为由多个不同的应用框架 / 配置文件(profiles)组成的“标准系列”。

H.264/MPEG-4 AVC是一种面向块的基于运动补偿的编解码器标准。由ITU-T视频编码专家组与ISO/IEC联合工作组——即动态图像专家组(MPEG)——联合组成的联合视频组(JVT,Joint Video Team)开发。因ITU-T H.264标准和ISO/IEC MPEG-4 AVC标准(正式名称是ISO/IEC 14496-10—MPEG-4第十部分,高级视频编码)有相同的技术内容,故被共同管理。

H.265

高效率视讯编码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简称HEVC),又称为H.265和**MPEG-H第2部分**,是一种视讯压缩标准,获视为是ITU-T H.264/MPEG-4 AVC标准的继任者。2004年开始由ISO/IEC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MPEG)和ITU-T Video Coding Experts Group(VCEG)作为ISO/IEC 23008-2 MPEG-H Part 2或称作ITU-T H.265开始制定[1][2][3][4][5]。第一版的HEVC/H.265视讯压缩标准在2013年4月13日获接受为国际电信联盟(ITU-T)的正式标准[1][2][6]。HEVC获认为不仅提升影像品质,同时也能达到H.264/MPEG-4 AVC两倍之压缩率(等同于同样画面品质下位元率减少到了50%),可支援4K解析度甚至到超高画质电视(UHDTV),最高解析度可达到8192×4320(8K解析度)。

参考

1、H.261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H.262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H.263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4、H.264 (mpeg-4 AVC) - 维基百科

5、高效率视频编码 - 维基百科

更多推荐

【编解码格式】H26x系列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21:36: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elefans.com/category/jswz/34/16653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标签:格式   编解码   系列   H26x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有 0 条评论)
草根站长

>www.elefans.com

编程频道|电子爱好者 - 技术资讯及电子产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