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起源(一)

编程入门 行业动态 更新时间:2024-10-26 06:29:01

计算机<a href=https://www.elefans.com/category/jswz/34/1751974.html style=起源(一)"/>

计算机起源(一)

一、前言

谁是计算机之父?有的人说是图灵,有的人说是冯诺依曼。百度百科上说是冯诺依曼,但是个人更倾向于是图灵。主要是图灵提出的可计算理论,才有了后来冯诺依曼设计的经典计算机体系结构。

因为计算机不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比如吃饭,睡觉,拉屎等这样的问题,正如现在的人工智能也是一样,人工智能只能解决数据,图片,视频等可以计算的问题,并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二、可计算性理论

可计算性理论,亦称算法理论或能行性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研究计算的一般性质的数学理论。可计算性理论通过建立计算的数学模型  ,精确区分哪些是可计算的,哪些是不可计算的。计算的过程是执行算法的过程。可计算性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将算法这一直观概念精确化。算法概念精确化的途径很多,其中之一是通过定义抽象计算机,把算法看作抽象计算机的程序。通常把那些存在算法计算其值的函数叫做可计算函数。因此,可计算函数的精确定义为:能够在抽象计算机上编出程序计算其值的函数。这样就可以讨论哪些函数是可计算的,哪些函数是不可计算的。
应用计算性理论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早在30年代,图灵对存在通用图灵机的逻辑证明表明,制造出能编程序来作出任何计算的通用计算机是可能的,这影响了40年代出现的存储程序的计算机(即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设计思想。可计算性理论确定了哪些问题可能用计算机解决,哪些问题是不可能用计算机解决的。
可计算性理论中的基本思想、概念和方法,被广泛用用与计算机科学的各个领域。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在计算机科学中被广泛采用。递归的思想被用于程序设计,产生了递归过程和递归数据结构,也影响了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三、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冯·诺依曼结构也称普林斯顿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合并在一起的存储器结构。程序指令存储地址和数据存储地址指向同一个存储器的不同物理位置,因此程序指令和数据的宽度相同,如英特尔公司的8086中央处理器的程序指令和数据都是16位宽。
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计算机制造的三个基本原则,即采用二进制逻辑、程序存储执行以及计算机由五个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这套理论被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更多推荐

计算机起源(一)

本文发布于:2023-12-03 12:3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elefans.com/category/jswz/34/16554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标签:起源   计算机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有 0 条评论)
草根站长

>www.elefans.com

编程频道|电子爱好者 - 技术资讯及电子产品介绍!